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0/10/pc20201031466bcd63bb66488a88d6246e3310780b.jpg
木里高原的绿色卫士 中煤地质报第2520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0-11/02/005952.html

木里高原的绿色卫士

2020-10-31 作者 张海霞

深秋的木里高原,严寒的威力一波胜于一波,渗入骨髓的“冷”、风如刀刃的“利”,仿佛在愤怒地宣示主权——它们才是这个季节称霸高原的王者。

在一群身着“中国煤地”统一工服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李永红。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他的工装已经积了一层黑灰色的尘土,从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绿色的马甲已经磨破,狂风不厌其烦地撕扯着一根已经松懈垂落的布条,一次次地抽打在大腿上。李永红毫无察觉,此刻正忙着向前来督导检查的领导介绍项目取得的进展。

这已经是他坚守木里的第50天了,他是整个项目部坚守木里项目一线时间最长的人。

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8月25日以来,一场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的战役在海拔4200米的木里矿区打响。

这场战役关乎党中央、全社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关乎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关乎央企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实。因此,必须打好、打赢、打漂亮。

总局作为央企参建单位,雷霆出击,迅速行动,组建了最精干的技术力量。李永红凭借30多年扎根高原开展地质工作的经验和对木里地区的熟悉,作为首批人员来到木里矿区5号井,现场指挥开展综合整治工作。

面对省政府“两月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两年见绿出形象、三年见效成公园”的要求,严卡时间节点,抢夺施工季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5号井是一个大兵团、立体化作战的项目,集“急、难、险、重”为一体,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为把项目打造成为高原高寒地区矿山修复样板工程,年过半百的李永红踏遍了5号井的每一处平台、每一个渣堆、每一条边坡,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遇到问题就立刻到现场办公,回填平台、渣山现场、道路边都是他的办公场所。

分秒必争抢工期

“师父,你每天这样不知疲倦地奔忙,不累吗?”

李永红说道:“我这半生的脚力可不是白练的。咱们作为坚守在青海的地勘队伍,就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把事干成干好。以后等这山都变绿了,再来看看,多有成就感!”

谁都不是铁打的躯体,哪能不知疲惫?“有一次师父接连上山下坑好几趟,我跟在他后面,都能听见他气喘得像拉风箱一样,但他就是能忍。”一名技术人员说道。

极端的天气是影响施工进度的最大绊脚石。项目开工50天以来,大雾风雪等极端恶劣天气足足有12天。狂风暴雪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天气能见度极低,不具备施工的安全条件。之后的每一天,为了将失去的时间赶回来,项目组开始昼夜奋战。

李永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谋划一整天的工作。7点30分主持召开晨会,细化工作任务。晚上召开技术例会对当日工作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梳理、研讨。等到终于协调解决完各个工作组的困难,基本上已是凌晨。不过就算会议结束得再晚,他都要夜巡一次,心里才能踏实。

木里的深秋夜间温度已达零下十几摄氏度,在寒气的侵袭下,人不由得牙齿打战,瑟瑟发抖。即使在板房里,电暖气的那点温度也显得无比微弱,大家只能裹着棉衣勉强休息三四个小时。等到被窝里稍微有了一点热气,又不得不爬起来开始新一天的战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已经重复了50个昼夜,但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对推进整个5号井第一阶段的治理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几次,李永红突然想到了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应对措施,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叫醒大伙儿安排工作。虽然这很“折磨”人,但是团队的成员都默默地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着、影响着。

“分秒必争”在一次次任务落实面前成了团队的共识!

项目质量牢记在心

李永红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我们这个项目的每一铲土,都是为未来生机勃勃的草原奠基。基础不打牢,后期的复绿也会打折扣。”大家在他的“唠叨”中,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深深刻在了心上,盯紧每一寸草皮,守住每一寸土壤,不断梳理完善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的施工流程、技术规范,确定工作标准,注重总结形成宝贵的经验。

各组力量若得不到合理的统筹协调,便会成为阻碍项目进度的千千结。施工队、检测组、技术组、测量组……哪一根线乱了阵脚,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面对如此紧张的工期,只要能理顺这一根根线,将其拧成齐头并进的绳,就能事半功倍。李永红事无巨细,全天候对接各工作组,确保施工正常运作、项目安全生产。

沟通的工作虽说只是动动嘴皮子,但是要把这些之前没有合作经历的各组人员整合凝聚起来,却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儿。艰苦的环境很容易造成施工队伍军心不稳,李永红刚刚安抚了这个施工队,那边的队伍又有了新问题。这些繁杂琐事,每天都要耗费巨大精力。

身边的人心疼他,劝他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他笑笑说:“能填饱肚子就成。”那倔强的语气,颇像《皮囊》里的阿太。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对一件事毫无保留地付出、满腔热忱地投入、不求回报地奉献,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

“项目不干完,我就不后撤!”

“李总,您辛苦了!”身边的同事感叹。

(下转第二版)

上一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下一条:基坑项目获总包10万元赶工奖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