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0/11/pc202011256797ad10d5a147ab85d63630bb613fcb.jpg
雪域高原奉献歌 中煤地质报第2527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0-11/26/006135.html

雪域高原奉献歌

——中化明达人在木里

2020-11-25 作者 朱哲辉

近期,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作为治理施工单位的青海省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明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及河南地质局参与施工。在这既有险境又有仙境的雪域高原,中化明达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用实际行动默默地为项目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坚守的身影成为高原最美的风景。

田文滨:投身木里,建设家乡

作为一名青海人,明达海洋公司勘察技术部的田文滨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公司要组织职工去青海参与项目施工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当田文滨第一次来到项目现场,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片土地修复好,还家乡一个美丽的环境。

作为施工组副组长、3号井施工负责人,田文滨深感责任重大。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队伍多、机械数量多、协调任务繁重,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他白天奔波于施工一线协调指挥,晚上经常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对3号井各个施工部位和班组进行巡检,为解决问题,夜晚班组会经常讨论至凌晨。作为项目部的老大哥,他在工作中尽可能地为90后员工分担一些体力活。

繁重的工作和高原艰苦的环境对身体的考验是巨大的,虽然田文滨在青海生活了20多年,但来到海拔4200米的木里,身体也常常需要超负荷运转,他有时都感觉快撑不住了,可无论是感冒时的头痛欲裂,还是崴脚时钻心的痛,都没有将他打败,他一次次咬牙挺了过来。由于工期紧,在木里项目奋战一个多月后,田文滨主动放弃了去西宁休整的机会,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身体不垮,今年的任务不结束绝不下撤!

作为一个在青海长大的人,田文滨对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一定了解,深知有些禁忌不能触碰。当得知项目上土方司机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时,他立即组织同事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工作中,他真诚、耐心地与少数民族运输队管理人员和司机沟通,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保证了施工车辆的正常调配。

没有豪言壮语,临行前行李箱中厚厚的冬装表达了田文滨坚守项目的决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忘我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3号井的施工管理工作获得项目部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他说,把木里矿区修复好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能为家乡的环境治理工作出一份力,他感到无比自豪。

张钰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畏吃苦

在木里生态环境治理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语气急切:“测量人员是否到位?”因为他和大家都清楚施工之前“测量先行”的紧迫性。犹如出征的战士,中化河南局测绘院95后小伙子张钰朋穿上军大衣,戴上棉手套,背起仪器设备,步伐坚定地走向4号井南侧渣山。

时间回到前几天。一天上午,领导开会征寻木里项目测量人员,张钰朋毛遂自荐。当晚,中化河南局测绘院组成的三人测量小组便火速飞到了青海西宁。次日,经过近500公里的山路跋涉,他们在傍晚到达了木里第二项目部。未经多少休整,张钰朋便按照指令,迅速准确地架好基站,参与到测量任务中。

突然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高原,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都令张钰朋备受折磨。前一晚由于高原反应,他睡眠困难,入睡后每两个小时一次自动醒来,低气压则导致他两侧太阳穴突突直跳、头疼欲裂,室外的低温和呼啸的狂风更是让他在作业时举步维艰。任务当前,这个敬业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犹豫:项目部的领导一直冲锋在前,自己作为22岁的青年,克服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然而,木里的环境毕竟是严酷的,没有放过身体壮如牛的小伙儿。午饭时,张钰朋躺在床上无力活动,不想吃饭。领导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往宿舍查看他的情况,测量体温后发现他已发高烧。在高原上发烧感冒是很危险的,若不及时处理并转移到氧舱或低海拔地区,不仅病情好转十分缓慢,还会引起其他连锁反应甚至威胁生命。领导当即决定送他到天峻县城。三天后,张钰朋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项目中,张钰朋主要负责原始地形测量、施工队伍作业面划分、施工队伍方量计算核对、设计图纸现场放样、回填总方量计算预估等一系列测量工作,至今已在项目上坚守了一个多月。作为测量人员,张钰朋需要经常爬高上低进行测量作业。在一次日常作业中,他不慎扭伤了脚,但仅仅休息一天后,便又忍着疼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当同事问起他为何不趁此机会回到西宁休整几天时,他说道:“前辈都一直坚守一线,我作为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干劲儿,更不能轻言放弃。”

孙燕庆:无奋斗,不青春

从木里生态治理工程踏勘到木里生态治理项目部组建,中化河南局生态环境院的孙燕庆始终冲在第一线。

9月,孙燕庆跟随领导来到木里进行现场踏勘,月底到项目部报到并被分在技术组工作。初上高原,他努力克服高海拔带来的种种不适,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因多日劳累,他在10月20日出现咳嗽等不适症状,被送往西宁检查休息。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孙燕庆坚守一月有余,这对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宁可透支生命,决不辜负使命!”“我一定要干好这一件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木里矿区生态整治项目干好,让山更青、水更绿……”这些誓言与初衷,虽然表述不同,但目标一致。孙燕庆就像高原上的一只雄鹰,冲在前头、干在难处、勇于担当。

“半夜又三更,祁连山脉中,闻者言其苦,行者甘心中。家国天下事,小鲜若此烹。熙熙天下人,攘攘云众生。”孙燕庆在项目部国庆、中秋“双节”茶话会上有感而发。项目部组建时,他作为技术组组长,每天都坚持步行到3、4号井转一转。他说,除了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也要在现场进行技术交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施工,认真细致填写技术检查资料。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无私奉献让生命绽放瑰丽。身处雪域高原的中化明达人,或许无暇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圣山神湖、壮阔的天光云影,但他们拥有自己的精神高原。那些坚守的身影、默默奉献的模样,何尝不是最美的风景?

上一条:小山村的致富“良方”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