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1/2/pc202102029840b63ce2b844808355edf2aa2d0cce.jpg
付出的过程就是一种回报 中煤地质报第2547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1-02/04/006616.html

付出的过程就是一种回报

——记总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廖家隆

2021-2-2 作者 罗晶晶

“付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回报。”说这话时,廖家隆目光灼灼,眼神坚定。

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儿,到如今独当一面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东盟地质矿产研究院副院长、广西煤炭地质局科技地质部副主任,通过12年的努力奋斗,廖家隆用数十项科技奖励、专利和多篇论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评为总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中的这句话概括了廖家隆的生活。他用不断前进的脚步丈量着广袤的土地,他不停思考的大脑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刚读研究生时,我总是跟不上导师的节奏。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最后,我成为导师的学生里最早出成绩的一个。”回忆起那段岁月,廖家隆眼睛里有怀念,但更多的是对当时自己的欣慰和肯定。

“付出的过程就是一种回报。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计较太多,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理念支撑着廖家隆走过了无数辛苦的日子。

刚入职,廖家隆就被单位委以重任做省部级的项目,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三四年的时间,不断加班加点找材料、做实验,使正是大好年纪的他熬白了头发。不问结果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主编的《江苏省(含上海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荣获2011年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江苏煤炭地质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只有不断进取,才会有所创新。近年来,根据总局相关文件要求,广西局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东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交由廖家隆牵头负责,要求一年打基础、谋项目,两年初具知名度、见成效,五年成品牌、研究院成规模。但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彻底改变了研究院原本的重点工作目标和计划,一年多来的前期工作只能搁浅。无人员、无基金、无人脉、无市场、走不出去、疫情严重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廖家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项目停滞,就不能完成总局的任务,但如果强行进行下去,最终这个项目就会破产。经过思考,他决定调整计划,转移工作重心。越在艰难的时候就越要冷静,研究院在他的带领下,以科学研究和承揽业务为工作重心,组建机构,制订相关制度,聚集人才,落实分工;受疫情影响,无法走出国门,他们就改变策略立足广西,开拓地质矿产相关业务市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地质行业比较辛苦,但是一个人要想坚持下去,成就自己,就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十几年的地质工作中,廖家隆去过贵州、江苏徐州,以及蒙古国苏赫巴托,彻夜翻过资料,在广袤的平原上测量过数据,也在零下十几度的毡包中听过风的嘶吼。2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矿区,6个月的不停丈量,本是枯燥艰苦的工作,他在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却饶有兴趣地介绍起神奇的蒙古毡包、有趣的自制棋盘。

在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矿区萤石矿勘查中,廖家隆是项目负责人,从最初的勘查设计、施工中的组织协调到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制,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工作区位于荒无人烟的蒙古国草原,他接到项目时,正值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他带领项目组每日攀爬冰雪覆盖的山坡,用半年时间完成了钻探工作量2020米,槽探640立方米,地质填图6.5平方千米,提交文字报告几十万字及相关附图附表,获取萤石矿产331资源量10万吨,332资源量20万吨,333+334资源量80万吨,为矿山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是我人生中找到的第一个矿。”廖家隆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找矿的过程就像寻宝,刺激又忐忑,当第一块矿石出现的时候,枯燥的流程施工终于在一个小土包上重新迸发了活力,明明是每天重复的工作,在那天却让人充满了干劲与希望。那种“人生第一次”的自豪感久久感动着他。

“你变得越专业,就会越热爱这个行业。”廖家隆觉得喜欢和变得专业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发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快乐。他在别人的眼里是个“工作狂”:别人下班了,他在工作;别人在散步,他还在工作;别人在睡觉,他还是在工作。很多乐趣无法与人共享,在廖家隆看来,“我心中自有一片天地,那是我灵魂自由的地方”。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我深知自身的不足,更希望培养这些年轻人独当一面。”技术出身的廖家隆,经营管理经验欠缺,他知道只有汇聚所有人的力量才会给东盟地质矿产研究院更好的未来。

作为研究院的负责人,廖家隆一边向领导学习经营管理,一边把自身所学传授给该院的年轻人。在单位年轻人的眼中,他不仅是个专业过硬、平易近人、工作踏实、以身作则的好同事,还是那个倾囊相授的领路人。他利用技术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导师带徒”及“职工讲堂”活动,用实际行动引导、带动更多年轻人成长。

廖家隆是从辛苦求学、努力工作的阶段过来的,看到单位的年轻人就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他认为,自己能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除了自身努力外,与老专家们的精心培养和领导的信任是分不开的。“我要把地质专业知识,还有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重视年轻人的成长,他们才是地质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廖家隆在总结自己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成长”,在读书的时候要成长快一点,增值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多做一点、多学一点,就能多成长一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还加入了坚定、热爱和爱心,这样独特的调味成就了现在的他。未来,他将用这份热爱与真诚去成就更多的人。

上一条:加强防疫措施 启动新一轮防疫工作
下一条: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