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1/4/pc202104274b12954b70db4818890965545e56c873.jpg
新形势下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研究 中煤地质报第2569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1-04/29/007168.html

新形势下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研究

2021-4-27

(上接第一版)

富油煤不仅是煤,更是煤基的油气资源。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富油煤资源主要集中在陕西、新疆、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据现有研究资料分析,保守估计新疆、陇东、青海、蒙西富油煤资源量超过8000亿吨,焦油资源量不少于600亿吨,仅陕西省富油煤资源总量就超过3000亿吨,可提取焦油近300亿吨。目前陕西省已查明的1700亿吨煤炭中,富油煤占比超过85%,达l445亿吨,焦油资源量近150亿吨。如果按照目前陕西煤炭热解和煤焦油轻质化技术水平,每吨焦油可产出约0.76吨清洁油品,仅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可代替l~2个大油田。因此,我国富油煤资源富集的地区“煤替油”前景令人期待。

油页岩:油页岩是一种高矿物质的腐泥煤,是由藻类等低等浮游生物经腐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生成,是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可以用来直接燃烧或者通过干馏得到油页岩及相关产品,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剩余的常规油气资源日益减少,油页岩、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兴起。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评价的1000米以浅的油页岩资源量近7200亿吨,按照6.6%的平均含油率计算,折合成油页岩油约476亿吨。按照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估算,这些油页岩如果全部开采出来,可供我国消费使用70年左右。

2煤矿区生态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都约占全球的50%。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生态环境扰动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

2.1煤炭勘查阶段

在以往煤炭勘查活动中,进行槽探、钻探、坑探等工程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或破坏,主要包含土地占用破坏和废弃物排放。更重要的是在煤炭勘探阶段,目前针对的主要对象仍为煤炭等煤系矿产,未将围岩等重要关键层工程地质条件、隐蔽地质因素、地表生态系统的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治理参数等作为勘查对象,而这恰恰是煤炭开采阶段与生态安全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所在,是后续煤炭建井开采规划及设计制定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勘探活动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明确预判,一方面尽量采用以钻代槽、环保泥浆、一孔多用、航空物探及高光谱遥感等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及时进行探中及探后的生态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建立我国煤炭绿色勘查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绿色勘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2.2煤炭开采阶段

由于煤炭开采规模大、占地面积大、开采影响范围广,对矿区地上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干扰与破坏强烈,生态环境因素相应发生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多样,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困难,煤炭开采阶段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牛鼻子”。

土地资源破坏:据2017年全国矿山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土地面积约5.4亿亩,在各种矿山活动中煤炭资源开采对土地占用和破坏最为突出,截至2017年底,我国井工开采引发的采煤沉陷土地面积约l亿亩,在重点煤矿,平均采空塌陷面积约占矿区含煤面积的1/10,以目前我国煤炭开采量,每年预计新增采煤沉陷区达90万亩。长此以往,可能对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造成威胁。

采煤沉陷:在我国大中型地下开采的煤矿中采煤塌陷普遍存在,其会造成地面建筑物、道路损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退变,良田无法耕种,水资源环境改变或污染。煤炭开采造成覆岩结构变化,引起煤层顶板岩层的变形和塌陷,从而导致上部含水层结构的改变,并引发采煤沉陷。

固体废弃物堆积: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并堆积。据统计,我国煤矸石堆存量约达50亿吨,形成煤矸石山2600多座,且以每年2~3亿吨的速率增加。高强度的开采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水环境影响问题:煤炭勘探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补排平衡状态的破坏和水质污染的问题。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为确保井下安全生产,需要排出大量的矿井水,这部分矿井水受到粉尘和岩尘的污染,水质成分复杂,经矿井污染后排至地表对矿区周围农田及地表水系、地下水均存在巨大的污染隐患。此外,煤层开采后,覆岩失去支撑,引起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变形和塌陷,导致上部含水层结构的破坏,降低地下水位。煤层开采使上覆岩层不断发生冒落,形成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并在地表产生裂隙和塌陷区,造成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发生变化。以上这些现象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态安全问题,综合规划、合理利用就显得势在必行。

2.3煤矿采后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

我国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复合区域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2.7%,其中煤炭保有资源与耕地复合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有近2亿亩耕地将受到采煤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解决了煤矿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矿山(煤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问题。2016年度《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复垦治理采矿损毁土地约1290万亩,仍有3210万亩未复垦。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将随之暴增,矿产开采量居高不下,矿山生态修复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此,矿区生态修复问题必须引起国家层面更高的重视,在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的赛跑中,加快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及修复的速度势在必行。

(2)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够深入。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和复垦方式还比较简单,一般以地貌重塑、景观重现、植被重建为主,而对于煤炭开采引起的深层次的地下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与地质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考虑甚少,并未从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进行深度研究以及有针对性地修复,不能保证重塑后的生态系统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与可持续的。

(3)科技支撑强度不够。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较欠缺,理论研究与修复工程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矿山修复与治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关键技术不成熟。支撑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调查、监测及预警等能力有待提高。

与此同时,矿山关闭后对于剩余的矿产资源,如剩余煤炭、煤层气(瓦斯)、矿井水及其他煤系共伴生矿产的再利用,以及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均未进行充分考虑。

3对策讨论

3.1创新煤炭资源高质量勘查模式,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应对新时代文明建设对能源领域的新诉求

(1)加大大型煤炭基地资源评价和勘查力度,2020年完成的“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潜力研究”系统评价了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开发潜力和保障能力,提出的技术方法和评价理论对充分认识我国能源资源家底,制定保障基础能源安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意义重大。

(2)加强煤炭资源精细勘查力度。基于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的程度,有针对性分区提高煤炭资源整体勘查程度,既要查明煤炭资源的储量、质量及赋存规律,又要查明覆岩关键层、含(隔)水层等重要关键层工程地质条件、隐蔽地质因素、地表生态系统的地质条件及环境治理参数等,做到煤炭资源精细勘查,为煤炭开采和清洁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3)加大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力度。随着我国较浅部煤层勘探开发,部分地区浅部煤炭资源即将或者已经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是未来中国煤炭资源接续利用的又一主要目标,因此,建议加大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将深部煤炭资源纳入国家资源勘查及深地研究工作中统筹部署,不仅要对1000~2000米间的煤炭资源进行勘查,还要对2000米以下的煤炭资源禀赋进行勘查与研究,查明深部煤炭资源地质条件,特别是要注重深部瓦斯与地下水叠加地质条件下的资源评价。

(4)开展绿色、特殊及稀缺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服务国家煤炭开发利用优化布局。应对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发展,煤炭行业需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稳定、安全、高效、环保”的现代化产业链体系,使煤炭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洁净能源。因此,建议开展绿色煤炭资源勘查,对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和资源量进行评价的同时,将煤炭开发过程中安全高效、生态环境友好,清洁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竞争力等方面问题因素纳入到勘查评价工作中。提高煤炭及煤系资源的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绿色资源的梯级进补,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走清洁化高效利用之路。

3.2煤盆地多种类矿产资源系统勘查、系统规划

改变以往单纯勘查煤炭资源的传统模式,将煤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立体勘查、综合评价、有序开发。根据不同时区含煤岩系发育规律、煤系矿产资源种类和组合类型以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手段,选定不同目标因素协同勘查模式,形成合理勘查开发顺序与阶梯关系,做好煤炭、煤系气、煤系铀等多种类能源矿产以及锗、锂和镓等具有战略价值的伴生矿产资源的协同勘查及合理开发布局规划。相关部门需要针对煤系矿产的探矿与采矿系统管理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实现煤系多目标矿产综合勘查、有序清洁化开采。

3.3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践行中央提出的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全力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将煤炭清洁利用扩展到全产业链范畴,让煤炭成为生产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不断降低煤炭作为燃料的比重、去除过剩产能及无效供给;二是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探索碳封存与利用、煤炭化学开采、智能煤矿建设、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二氧化碳减排等前沿技术;三是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构建“经济、节约、清洁、安全”的绿色动力体系,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3.4创新煤系矿产资源地质保障技术

创新“空、天、地”一体化多方位综合探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快速精准钻探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互联网技术、地质大数据分析技术、生态地质保护与修复技术等,积极推进煤及共伴生资源透视化勘探开发,构建煤及共伴生资源多源多相多场多维度全信息数据库,打造资源赋存透明化、灾害信息可视化的透明矿山,实现煤、铀、油气共伴生资源精准绿色勘探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上一条:图片新闻
下一条:基层动态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