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1/6/pc20210601607a792b751442c28b9852f90421e8dc.jpg
幸福的白米饭 中煤地质报第2579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1-06/03/007430.html

幸福的白米饭

2021-6-1 作者 肖细妹 (福建省一九七大队)

看到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心里十分难过。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那稻穗结出的一粒粒大米正是最令我回味的幸福。

1987年,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那里交通不便、山地贫瘠,出海打鱼,种植海蛎、海带、海虹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生计。用父亲的话说,小渔村那是靠海吃饭,看天收成,海产品产量不稳定,一次台风就可能导致渔民绝收。幸好那时大米一斤只要两三毛钱,出售海产品换大米能保证家人吃饱饭。

那时买米不像如今这样便捷,我们要等着米商来。米商差不多一个月来一次,拉着一车大米到村口售卖。母亲每次都会去,而我就像去赶集一样兴奋地跟在母亲后头。母亲买米不像别人只挑便宜的买,她总是精挑细选,询问哪些是新米,同时向米商反馈哪些米好吃,没过多久便与卖米的阿姨熟悉了。阿姨在闲聊中会告诉我们很多农业、粮食方面的事,所以我的米饭是一碗夹杂着农业知识的白米饭。

那时没有外卖,母亲操持着一日三餐,用她的话说,就是整天围着灶台转。母亲在煮米饭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记忆中,一碗普通的白米饭,母亲有时用锅煮,有时用木桶蒸,有时还会去山上采那种长长扁扁宽宽的草,编成一个菱形的草袋子,把米装到袋子里,然后放入大锅中蒸,于是出锅的米饭便带着一股浓郁的香味。所以,我家饭桌上最显眼的就是那喷香的白米饭了,再就着自家鸡鸭下的蛋,构成了我记忆中最香甜的美味。

我从小就养成了“光盘”习惯,吃完饭,碗里决不会剩一粒米,因为那米是农民用汗水种出来的,也是父亲母亲辛苦劳作换来的。长大后,我知道了我的饱食还有袁公恩,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中国人有了一碗牢牢端在手心的白米饭。

千里哀思遥相祭,饱食当忆袁公恩。如今袁公仙逝,我辈当从袁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以身作则、以身承志,让袁公精神永活人世间、永流传。

上一条:光热源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