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1/12/202112157fd2e1e9491346448fd1af2f2be05306.jpg
水文局:踏出最美山河路 治出甘甜可口水 中煤地质报第2634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1-12/16/008711.html

水文局:踏出最美山河路 治出甘甜可口水

2021-12-15 作者 王 川/文 董志鸣/图

治理前

治理后

2017年的一场暴雨,给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青杠林村村民带来了一场噩梦。

“这水变得黄腻腻的,成了锈水,没有水喝了,没有鱼养了,鱼都死了……”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抹着眼角的泪。

青杠林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人口近2000人。村旁的龙洞泉是村民们世代饮用的水源,曾经流传着“泉水为七仙女眼泪所化”的传说。2017年的暴雨过后,原本清澈的泉水变成了浑浊的“锈”水。当时的检测数据显示,龙洞泉泉水中Fe离子含量最高达100余毫克每升,超出饮用水标准几百倍,Mn离子和SO42-离子也严重超标。与龙洞泉的状况相似,龙洞泉所属的鱼洞河流域在同一时期普遍出现水质污染的状况。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浑浊的铁锈色,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山清水“锈”。

2018年,付宏学担任青杠林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经理,那一年他32岁,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付”。初到治理点时,看着满河的铁锈色,望着漂浮在水上残留的鱼骸和两岸草木枯死的龙洞泉,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一位八旬老人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激动地说道:“你们一定要把这水变清啊,我们还要吃这水、要养鱼、要种水稻……”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更加坚定了他治理的信心。“放心吧,我们来了,就一定会让‘锈’水变清,还您真正的山清水秀。”小付紧紧握住那双粗糙的手深情地说。

小付和治理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又充实的工作中,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熟悉当地的人文风俗、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这水被污染得这么严重,我们要查明污染机理。”“单单治理好当下的河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源头找起,查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河流被严重污染,并查清楚污染通道。”在技术研讨会上,大家集思广益。

为查明污染机理,每天一大早,治理团队带好镰刀、安全绳、安全帽、雨衣、罗盘、急救箱及相关测试仪器等用品,背上矿泉水,装上几个馒头,揣上几包饼干,就出发了。大山深处丛林茂密,云雾缭绕,阴雨连绵,无法辨别方向,没有道路可走,即便穿着厚厚的勘探服,戴着厚厚的手套,腿上、身上、脸上、手上也经常会被带刺的植物划伤、割破。山中常有毒蛇、野兽出没,但治理团队毫不畏惧,手持镰刀开辟上山道路,用双脚踏平坎坷,高山深涧挡不住前进的步伐,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勾画出一条最美山河路。

查明龙洞泉补给水源和污染源头,需要将示踪剂投放到溶洞地下暗河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该地下暗河溶洞长约500米,宽约5米,垂直深度达30余米。为了得到真实的探测数据,他们戴着安全帽,系好安全绳,背上探测仪器,沿着溶洞壁,抓住峭壁上的岩石一点一点向下移动,直至到达地下暗河投放示踪剂。这只是治理团队探测的其中一项,他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辗转在30余米深的溶洞里进行探测了。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治理团队深入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工作,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将水文地质局的煤矿防治水技术与经验成功应用到龙洞泉的水污染治理中,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通过综合勘查技术手段,他们基本查明龙洞泉泉水污染物的来源为泉水西北的关停煤矿采空区积水,在复杂的“四水”转化过程中,矿井酸性废水汇入鱼洞河,成为污染的罪魁祸首。

为早日治好污染,小付常年在项目上,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4年里陪家人的时间连3个月都不到。野外探测不能正常吃饭、休息,使他得了严重的胃出血,但他没有因为病痛停下前进的脚步,仍然坚守奋战在一线。自2019年5月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泉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泉水的pH值已恢复到7,Fe离子<0.2mg/L,SO42-离子<190mg/L,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并可直接饮用。

“我们做到了!”小付捧起泉水喝了起来,“治理后纯天然的矿井水特别甘甜。”村民们看到治理后清澈见底的泉水,颤抖着握紧他的手,激动地说:“水清了,真的清了!我们都靠这水生活呢,太感谢你们了!”这一次,他们流下的是感动、幸福的泪水。

阳光明媚,山清水秀,青杠林村村民们载歌载舞,共庆“锈”水变秀水。

上一条:李金柱到陕煤地质集团作专题讲座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