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2/1/20220105d5d08366884f410ea884e2d3652de9ca.jpg
陈龙:第一名是这样炼成的 中煤地质报第2639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2-01/06/008830.html

陈龙:第一名是这样炼成的

2022-1-5 作者 韩 冰

陈龙,1989年5月出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煤及煤层气专业,地质工程师,2018年被评为湖北煤炭地质局“优秀技术人员”。他在2021年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四届地质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

勇夺个人第一

2021年9月27日,在总局第四届地质技能竞赛中,陈龙所在的湖北局代表队与来自总局系统的15支代表队100余名参赛队员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湖北局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陈龙更是勇夺个人第一名。

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龙也没有放下手上的工作,他说还有好几个设计报告需要提交。桌子上堆着一摞摞书和资料,办公桌后面的空间也被地质书籍塞得满满当当,他整个人都被埋在书堆里。不大的办公桌上放了两台电脑,一台用来绘图,一台用来查资料、写报告。他说笔记本电脑外出携带方便,但是出野外的话,免不了磕磕碰碰,所以他习惯将资料备份,也习惯了两台电脑同时开工。一张单薄的绿色行军床被折叠起来斜靠在墙角,陈龙有时候中午就在这儿打个盹儿,他笑着说:“这条件可比野外好多了。”

当问起他是怎么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时,他憨厚一笑说:“考的都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啊!”

是啊,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比赛,但在陈龙看来,那就是他十年工作经验积累的一次成果汇报。

十年磨一剑,刀锋出鞘横扫四方!

初出茅庐不怕苦

2012年,刚毕业的陈龙成为一名年轻的地质队员。他刚工作就一头扎进了深山,这一扎就是10年。

陈龙野外踏勘记录资料、笔记、手绘草图

长年驻扎在项目上,陈龙几乎每次出野外都要背着背包走上十几公里的路。因为他所进行的地勘探矿项目大部分都在人迹罕至的深林山谷里,要去的地方几乎都没有路,只能徒步钻林、爬山、涉水。

对于地质队员来说,白天做地质填图、钻孔放孔是最累的,要把勘查区域内的所有山头爬个遍。有时候,山脚下热得让人恨不得赤膊上阵,老师傅却一再叮嘱队员们上山要多带衣服。陈龙和小伙伴“勉为其难”地在包里塞上一件厚衣服,等上了山才发现,这是多么有必要。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加上山里天气多变、山顶风大,棉服成了陈龙和队员们最后一道体温防线。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从那以后每次去山里,陈龙都会习惯性地往背包里塞上一件羽绒服。他说:“出野外,一定要学会防患于未然。”

一次在野外,陈龙正在山崖下聚精会神地填图,身边突然扑簌簌地落下了几块碎石和沙土。他警觉地一把拉起旁边的同事往旁边跑去,很快,一块巨石从山崖上滚落,砸在了刚才陈龙落脚的地方。崩起的小石子弹到陈龙的身上,才惊醒了憋着一口气的他。他大口大口地呼吸,用力按着胸口,就像要把刚才一跃而出的心重新按压回胸腔,煞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

艰险的工作环境没有吓倒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地质人,他知道做这份工作不仅要具备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还要具备保护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

陈龙在贵州的山林里穿行了8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参与编制了十多个省级基金项目的煤炭整装勘查报告、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项目,以及几个大型煤矿的勘探报告。

黑色是奋斗的颜色

在你看来,奋斗是什么颜色呢?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日暮降临了。

山顶的风,吹着吹着,夜晚就被吹来了。

“挖煤”的手、黝黑的手臂、夜幕下的荧光……

对于陈龙而言,黑色,是奋斗的颜色。

不会有人为了吃苦而选择事业,但会有人为了事业而选择吃苦。

山上紫外线太强,常常是一个项目完成后,除了衣服挡住的地方,其他部位的皮肤都会黑得发亮,严重的时候还会脱皮。陈龙挽起袖子笑着说:“你根本想象不到我以前有多白,换了几次皮后就回不去咯!”

陈龙时常和钻机工人们一起住在山里。白天钻林爬山,到晚上,钻机不停的轰鸣声在夜晚寂静的山林里显得越发吵闹,但累了一天的陈龙倒头就能睡着。

陈龙和队友在守煤采集瓦斯样本时,即使在接近零摄氏度的气温里,也得蹲在泥浆池边,随时观测池中出现的瓦斯气泡,有时候大半夜从钻机取样出来后,还要蹲在钻塔下做解吸实验。采集煤样后,陈龙的双手指甲缝里都塞满了煤渣,同事们开玩笑说,这才真是一双挖煤的手。带着油脂的煤渣特别不好清洗,于是陈龙的指甲也就越剪越短,有的手指甚至都能看到外露的甲床。

奋斗是五颜六色的,而在陈龙这里,伴随他最多的是黑色,能量无限的黑色!

艰难的下山路

大山里的家

有一次,陈龙和同事在山里填图,一投入工作就忘了时间,中午吃剩下的一点干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饥肠辘辘的两个人等做完手头上的工作抬眼一看,太阳已经在远处的云朵里掩了身形,没入林海之中。可他们还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上,原路返回到补给点至少还要三四个小时,而来时临时开辟的小路已被山里傍晚时分腾起的雾掩得影影绰绰。

他们摸索着走了一段时间,手机电量已经消耗殆尽,因为大山的遮蔽,手持GPS不停发出信号丢失的嗡鸣,山里不时有动物窸窸窣窣的声音夹杂在随着温度降低腾起的夜雾里。眼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了下去,远处的天空已经飘起了黑色的云,他们知道,在不远处的山那边已经开始下雨了。

(下转第二版)

上一条:省地调院领导到陕煤地质一三一公司调研地热项目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