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风?家风是俞紫芝在失意时,写下“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的清高气节,也是郑板桥在历经挫折后,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不拔,更是刘禹锡在绝境中,咏唱“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从容不迫。家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传递精神的纽带,影响着千万炎黄子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起家风的建设。
我深受母亲影响,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家风。我母亲这一辈人成长在中国的脱贫之路上,见证了祖国最为困窘的一段岁月。母亲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外婆给母亲定了很多饭桌上的规矩,碗里的每一粒米都要吃干净,不然肯定要遭到外婆的训斥。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母亲也在外婆的影响下,对我的成长道路给予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家饭桌上的规矩。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哪怕是掉到了地上的米饭,母亲都要拾起来吃干净,还告诉我们,在她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吃肉,现在不再缺粮,反而少了一些敬畏之心。生活在小康社会的孩子们没吃过苦,没饿过肚子,所以在饭桌上就肆无忌惮,吃了一半的东西,说不要就丢一边。有一次我家孩子吃了两口玉米就不想吃了,使小性子把东西扔到地上。我正要把弄脏了的玉米扔垃圾桶里,恰好被我母亲看见了,连忙制止我,说:“你们不吃,我来吃。”
哪怕我在外工作,母亲也总是会叮嘱我,要戒奢靡,凡事亲力亲为,凡食不费一粒。我在母亲的絮叨中逐渐意识到,勤俭节约所孕育的朴素作风,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在行为中能勤俭,更是能在精神气质上孵化出的内敛与低调,这正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谦卑之道不谋而合。这让我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知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将她的规矩教给我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浪费口中一粒粮。通过给孩子说红色故事和一些往事,让孩子明白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让孩子从根上树立起勤俭持家这个思想。
在家风的传承中,母亲总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说道:“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身为一名母亲,我既是家风的传承者,也是家风的传播者,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勤俭节约”的家风已融入我的骨子里。
百年沧桑,回望历史,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始终离不开精神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就说道:“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家风建设,正是延绵华夏文明、传承亘古精神最为有效的载体。
传承家风,是精神的永续,也是血脉的永恒,把正确的是非观教育给下一代,才能兴旺家庭、繁荣国家。每每想到此,我就会想到我的母亲,也会想到我的孩子,那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勉励,我愿将这份品质代代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