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许多家庭主妇买来江米和粽叶,在家里包起了粽子,在那芦叶和江米、大枣和红豆的紧密缠裹里,包含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情意,演绎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些工薪族由于工作较忙而无暇包粽子,也会抽时间到超市买些现成的粽子带回家,和家人及亲友一同品尝。每当此时,我吃到那清香甜美的粽子时,总会想起一位古人,他就是我国战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第一次看到香港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屈原》时,极为震撼。电影里那感人的情节、悲怆的故事、壮烈的牺牲,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影片中,由屈原女弟子婵娟根据先生词而弹奏演唱的《橘颂》,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算起来,屈原距我们现代社会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但是他自强不息的君子情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敬仰和传颂,他创作的诗词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在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自幼酷爱读书,虽出身显贵,但十分同情贫苦群众,少年时便经常做些体恤民众的好事,从而赢得了民间百姓的广泛赞誉。青年进入仕途,先后担任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作为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屈原早年间深受楚怀王信任和器重。为图楚国强盛,屈原倡导改革变法,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然而,这些主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和贵族们的排挤毁谤,使得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但屈原为了国家和百姓利益,仍冒死向楚怀王陈述利害,不想却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最后,在得知被秦国囚禁的楚怀王客死他乡和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的消息后,屈原心如刀割、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五日,挥毫写下绝笔诗《怀沙》后,仰天长叹,随即抱石纵身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以身殉国,时年62岁。
传说楚国的黎民百姓得知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赶到屈原投江的水域,向江里投放用芦叶包制的粽子、煮熟的鸡蛋等食品,祈求江中的鱼虾水兽吃了这些食品后,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殉难日,人们便到江边划船、投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端午节的风俗由此就流传下来,慢慢演变成为各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当然,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介子推,纪念孝女曹娥,但由于屈原忧国爱民、人格伟大、一生正直,人们更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的影响最广。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使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诗人、作家,因此后人将屈原尊为“诗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诗人和数不清的诗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但屈原作为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人文思想和不朽作品在璀璨的诗海中仍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抗日战争初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国热情,文艺界一致决定把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定为“诗人节”。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还把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如今,屈原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却被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而端午节也被我国政府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这个节日所寄予的深情和思念,也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个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凝聚起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伟大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侵袭、经济下行叠加的交织影响,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更加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