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希民,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石头”。作为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三院钻井分院的一员,28年来,他扎根地质事业,从省内到省外,从传统地质到清洁能源,与大地相拥、与泥浆为伴,为钻探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他像“金钢石”钻头一样,找准目标一头钻进去,一钻到底。他迎战难题,不断创新、改进钻探技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热爱、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初心点亮梦想——成长
1994年,怀着对地质工作的好奇与憧憬,石希民参加工作。从刚入行的“新手小白”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再到如今的钻探技术负责人,他坚守着“择一事,钻一生”的初心,热爱、专注于钻探事业。
“上天不容易,入地难上难!虽说咱们干的是地底下的活儿,但一定要当作天大的事儿来做!”近30年过去了,石希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到钻机现场时老师傅的叮嘱。的确如此,无论是勘探报告的提交还是建矿后的资源开采,前期勘探必须第一个做到位。钻探数据和分析报告直接决定着后续施工的安全、效能、进度等每个环节。他深知,责任重于泰山。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凭着一股执著的韧劲,他在行业内快速成长。没几年工夫,钻探的各种技术方法,以及让人头疼的孔内事故处理、钻具打捞等,他都得心应手。
精益求精铸就——标杆
“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钻探的!”这是钻探行业的一句自嘲。长年奋战在野外一线,经常是一身泥浆一身油。风餐露宿、四海为家是石希民工作生活的常态。
钻探工作是“开荒者”,很多时候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极端自然环境下,做地质队伍的先行者。石希民介绍道:“说通俗点,我们这个工作就是‘睁着眼干没有眼的活儿’,千米之下的地层看不到、摸不着,能看到的只有钻台上的各种仪表,很多时候只能靠经验来判断地下的情况。”孔内事故在钻探行业是常有的事,钻具打捞是最考验技术的活儿。 面对各种突发考题,石希民总能临危不乱,交出完美的答卷。
有一次在水平井施工中,施工到水平井段,因煤层结构原因,出现卡钻,长时间的活动造成钻具断开,甲方指导进行了三天通井打捞,无果,准备放弃。放弃意味着施工方要承担经济损失,石希民的拗劲上来了,在钻机旁坚守了两天两夜,其间仅睡了三个小时。他凭着石头一样的倔强,利用螺杆钻具带牙轮钻头,在鱼头下方做成利于打捞的轨迹,利用1.2度的弯接头带母锥,最终成功打捞,为资环三院避免了300万元的损失,也给甲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持之以恒打造——品牌
石希民先后完成了资环三院的第一组U型井组,填补了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在构造煤层中施工水平井的空白;完成了中联公司寿阳区块第一口水平井;负责寿阳区块水平井施工时,克服地层变化大、地层严重漏失等难题,出色地完成了山西寿阳区块第一个立体开发的水平井组;完成了局科研基金项目——南太行地区汤河流域山城区段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获得了局科学技术奖。他申报的“一种便于更换牙板的石油机械用卡瓦”的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
一心为公传授——传承
钻探工作苦,来到钻机上的钻探专业大学毕业生来了又走,在钻探一线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石希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钻探工作很重要,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资环三院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我怕年轻人的心思钻不进去,怕他们半路转行,更怕他们半途而废。”石希民格外注重“师带徒”工作,手把手地教年轻钻探工,把自己近30年来积累的经验、教训、心得,尤其是实战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丹心及时雨,桃李沁芳华。石希民利用地质队野外施工的特殊性,建立适合井队的学习机制,充分利用交接班、大小会进行技术交底,开展“师带徒”活动。他怀着一颗公心,为行业传承技能,为钻探事业打造精英。他的徒弟中,已有1人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多人走向机长岗位,多人成为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