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怀揣地质梦的林子华从福州大学地矿系地质专业毕业,来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他将“三光荣”“四特别”地勘精神镌刻筋骨,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份睿智多思的勤勉,踏遍八闽名山大川,遍尝地质工作酸甜苦辣,将青春挥洒在广袤的大地上,并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的项目中,发现1处大型矿床、2处大型矿产地、2处中型矿床,指导项目期间探明1处特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他负责的项目荣获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先后获得第四届福建省地质银锤奖、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首届“最美地质队员”、“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大国工匠”等荣誉。
刚参加工作时,林子华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到地质事业的发展中,不惧艰苦、甘于奉献,从地质填图编录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跟着老地质队员长年奋战在野外一线,书写着地质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他凭借着一股不肯服输的钻劲、冲锋在前的闯劲和无私无畏的拼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打牢了专业理论基础。他善于搜集前人工作成果加以分析研究,不拘泥于已有结论,对找矿工作进行有益尝试,推陈出新。
在桃棋矿区石墨矿普查工作中,林子华综合以往地质资料,对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在普查阶段提出了“前震旦系大金山组是福建省沉积变质型鳞片石墨矿的主要赋存地层”的论断,为闽北地区寻找鳞片石墨矿床指明了方向,最终在详查阶段探明了一处大型大鳞片晶质石墨矿床,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在永泰县前洋矿区铅锌矿详查项目中,林子华认真研究成矿控矿条件,提出花岗岩体和南园组晶屑凝灰岩盖层下应该存在有铅锌矿体的思路,施工后见矿率达80%以上,从而发现了1处中型以上铅锌矿床,潜在价值在30亿元以上,大大增强了业主的投资信心。
林子华热爱地质找矿事业,在担任院总工程师后,依然经常深入野外一线,研究各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到各项目组指导工作,带领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叶蜡石矿区探求1处国内最大的特大型矿床,潜在价值约122.71亿元,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在一次次找矿探索中,林子华不断刷新着自己对成矿模式、成矿规律的认识,解决了很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从事地质工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调味瓶,充满酸甜苦辣。每个味道,都会在人生经历中留下一道道印记。”说起野外地质工作,林子华十分感慨,“地质工作确实辛苦,但是又有哪个行业不辛苦呢?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守住初心。”
林子华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多名年轻专业技术骨干,为单位的发展及人才储备作出了贡献。“林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成长为项目负责人的“徒弟”郭武刚说,“他是一个吃苦在先、勇于奉献的地质前辈。他把30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谦逊精神传授给了我们这群他寄托着无限希冀的年轻人。”在年轻技术人员心中,林子华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
30个寒来暑往,林子华怀着为祖国找矿藏的坚定信念,不畏严寒酷暑、不畏挑战难题,用行动践行着地质人的责任,以丰硕的找矿成果记载下无愧于一名地质队员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