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让妻给她在网上买了老年人用的穿针器,说眼睛看不见针鼻,有时候想在缝纫机上干点零碎活儿不方便。妻一下子买了10个穿针器,说不是为了老人干活,是图她开心。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陪伴母亲多年的缝纫机。
我家的缝纫机已经有些年头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刚入冬,母亲就开始张罗全家人过年的衣裳,从爷爷到我们兄弟三人,每人都缝制一身新衣裳。因为是手工缝制,一针一线很耗时,母亲就提前开始着手了。她在每天下地劳动之余,总是加班加点,起早贪黑挤时间做针线活。多少个夜晚,我睡觉前母亲在煤油灯下缝制衣裳,睡醒一觉,她还在干活。每到过年前,家务活特别多,但无论如何,大年初一睡醒时,我们兄弟三人的新衣裳都会整整齐齐地摆在枕头边,全家人的新衣裳都准备得妥妥帖帖。我心里清楚这里面有母亲多少个日夜的辛劳。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母亲就去邻居或亲戚那儿借用缝纫机,这样不仅干活快,还轻松,做的活儿也平整,母亲就多次唠叨说,自家啥时候也能有一台缝纫机呢。那时候一台缝纫机要100多块钱,赶上一家人全年的收入了,而且还要凭票购买。村里谁家要有一台缝纫机,就觉得特有面子,也是经常在人前炫耀的资本。
到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母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父亲托亲戚弄了一张缝纫机购买票,举全家财力,花175元买了一台缝纫机。记得当时缝纫机品牌最好的是凤凰牌,但因家里财力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母亲非常满意,欣喜之情溢满了她的脸庞。
缝纫机刚运回来时,包装得严严实实,最外面是用木条做的外包装,随后是硬纸板,最后是软制的纸和塑料泡沫。塑料气泡膜是专门包缝纫机机头的,它摸起来软软的,上面布满气泡,手一捏,会发出“噗”的声响,它就成了我们兄弟几个爱不释手的玩具。
爸爸按照说明书,和母亲鼓捣了多半天,才将缝纫机安装好,母亲迫不及待地上机试试,很快就上手了。记得当时母亲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嘴上不停地说,“这下干活可快多了”,全家别提多幸福了。缝纫机不用的时候,把机头缩回放到下面兜里,盖上盖板,就成了一张小桌子。外爷专门给缝纫机做了个凳子,母亲给缝纫机盖板缝制了油皮布的罩子,我们家第一张用来写字的高档书桌就应运而生了。从此,我们就告别了趴在炕边、台阶上、门墩上写作业的历史。
孩子们都贪玩,见到新鲜玩意就想用手摸一摸、用脚试一试。缝纫机的玻璃钢盖板面光滑细腻,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用手在上面摸。缝纫机脚踏板上下移动,带着凸轮转动,一个个布片就做成了漂亮的衣裳,好神奇。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就学母亲那样,用脚踩着脚踏板玩。有一次,踩得缝纫机正反乱转,缝纫针在布料上乱串,弄断了一根缝纫针,糟蹋了一块布料。母亲既生气又心疼,好好地训斥了我一顿。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乱动母亲的缝纫机了。
自从有了缝纫机,农闲时间,家中总是不时响起有节奏的“哒哒”声。全家的缝制活儿,无论是外罩、内衣、鞋面、套袖等穿戴,还是门帘、床单、被里等大件织物,母亲总能熟练地用缝纫机把一件件布料变成成品。母亲的手很巧,干活又精细。同样的布料,缝制出的衣服比别人做得平整、舒服,我们身上的衣裳也花样不断。记得母亲用缝纫机纳的鞋垫,花色图案多样,赶得上用手工纳制的了。我上学背的书包,是母亲废物利用,把不同颜色的碎布剪成菱形,用缝纫机拼对起来的,书包颜色比对明显,立体感强,特别好看,同学们都羡慕不已,夸母亲心灵手巧。
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买成衣穿了,母亲缝纫机的使用频率也慢慢变少了,只是做些爷爷喜欢穿的棉布衣裳,以及一些简单的缝缝补补,爷爷过世后,母亲的针线活就干得少了。
前几年,母亲开始给我们全家老老少少做鞋垫,她说,趁着还能干得动,多做点给大家攒下,反正鞋垫也不过时,慢慢用吧。至今,母亲用缝纫机给我、妻、女做的鞋垫,每人还有厚厚的一沓。
而今,老人的衣裳也由妻女、弟妹等置办,那个有年头的缝纫机也摆在老屋的角落里,母亲还常常把它搬出来,缝个裤边啥的,眼睛看不见针鼻,就用穿针器。我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她是不愿意成为儿女们的负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