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三农”时时相伴左右。
在我零星的记忆当中,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田”,种着经久不变的五谷杂粮,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成为中国大地上众多村落的一个缩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三农”前进的步伐在我的家乡烙下了深深的印迹,“饭碗”端得牢、“产业”发展好、“腰包”鼓起来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土地变为现实。
过往由一个个瞬间组成,一路向前,有迹可循。家乡的沧桑巨变,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可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米饭作为餐桌上的主角,稻谷的收成是决定“饭碗”是否端得牢的关键。我家乡人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说到“饭碗”,村里爷爷辈的老人无不感恩我们的党,他们都曾有挨饿的记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村民分得几亩田地,他们看到了可以依靠奋斗走向幸福的希望。“除了要上交国家的定购粮和征购粮外,剩下的都归自己了。”爷爷们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种分配方式很好,村民种地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地里的收成也越来越多,虽然亩产量低,但手里的粮食比原来多了,家人基本可以吃个八分饱。爷爷们的话,我似懂非懂。儿时虽没有经历过集体的“大锅饭”,但生在贫穷的乡村也让我比其他孩子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用青葱岁月印证了这句话。那时的我们,上午上学,下午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帮着父母种菜、挑水、挖地、插秧、打谷子……同时家务活也不落下,做饭、扫地、洗衣服……全都轻车熟路。当然,挑灯夜读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做作业、复习、预习课文,虽有疲惫,却也乐此不疲,知识改变命运,甚是美好。村里父辈总拿他们的人生阅历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我们,字都不认识,写点东西还要去求人”“你读得,我们背账拉账都供你读;读不得,就只有出去打工”“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和我们一样,饭都吃不饱”……这些劝诫朴实,却是良言,那时的我们都听进耳里、记进心里。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是他们讲种粮的经历,也许是经历贫穷的我们,更能体会其中的心酸吧!当时,村民为种出优质谷子,经常穿梭在乡野间,犁田、播种、插秧、打药……他们带着“自成一套”的种粮章法在田间来回奔波,即便暴雨倾盆、烈日当头也依然坚持,如此辛劳,为的就是有个好收成,可“老天爷”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呢?赶上“好时运”,谷子定是颗粒饱满,喜获丰收,秋收交完粮税,大部分村民余下的粮食基本够一家人维持生活。若遇上梅雨、虫灾,当年的村民怎一个“愁”字了得。
邓小平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了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可见,“舌尖上的安全”不仅影响到家庭的温饱,更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民收入……一时成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时代主题。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科技赋农”踏上了时代的“快车道”,加入了农业发展的浪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学重点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科技的力量让“杂交水稻”成功问世并推广,单产比常规稻大幅度增加,彻底解决了中国粮食不足的难题,至此,也让中国人民告别了“饥荒”,走上了吃得饱、吃得好的好时代。
说到杂交水稻播种,依稀记得,父辈拿到杂交水稻种时还半信半疑,几斤种子真的能够解决长久吃不饱的问题吗?带着疑惑,他们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技术,从育苗、插秧、施肥,无不细心呵护。过程虽艰辛,但终归苍天不负有心人,历时120天的栽培,他们迎来了大丰收,满地水稻挂满了成串的稻穗,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稻浪翻滚,让人喜出望外。“今年终于不用挨饿啦!”“以前辛苦种一季水稻,基本吃不饱,现在种一季,一年都吃不完,呵呵!”“娃儿终于可以吃饱饭喽!”你一句、我一句,津津乐道话不停。我想,历经吃不饱的岁月,丰收于他们而言,就是天大的喜事!
自那以后,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穰穰满家,村里人吃不饱饭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紧跟着是国家发放种粮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个个惠民“定心丸”,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更是让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村里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建起了村民健身娱乐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闲置土地得到盘活,因地制宜种植花椒、柚子等经济作物,经济产业得到了新发展,村民气顺了、心里也更亮堂了,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祥和幸福的交响曲成了村里的主旋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村民都还沉浸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时,我们党再次站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高度,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决策,而我的家乡也再次乘着“东风”驶入“快车道”。
“现在种地好安逸哟,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哪像过去肩挑背扛!”村民感叹道。过去,村里很落后,种地是靠天吃饭,遇到灾年旱年往往减产,或者颗粒无收。那会儿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下苦力,到了农闲季节,还要在附近地区找一些零活干,为的就是多增加一些收入,让生活宽裕点。现在好了,村里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生产力,村民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面向黄土背朝天了,也不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苦劳作了,有些技术性的农活还可以雇人,技术专家上山下田,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村民种植养殖观念也逐步改变,摇身变为现代养殖的一把好手,鸡鸭养殖,收益滚滚来,大棚水果、蔬菜种植,季季大丰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高”。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村里贫困村民全部脱贫,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皆有保障。村民们搬进新家,住上了新房,新学校、卫生所、商店焕然升级,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一曲美丽和谐的乡音正在奏响,新时代乡村建设画卷正在我的家乡徐徐展开。
这就是我的家乡,平凡却又欣欣向荣。这里有朴实的人们,他们见证了我们党“中国不能靠世界养活,只能靠自己”的骨气和冷静,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奇迹,带领中国人民战胜饥饿的威胁,不断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见证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史诗。新时代,新社会,新农村!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历史时刻,我的家乡也正以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