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越到1992年10月,在一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江苏煤炭地质勘探三队机关一行25人从常州新基地出发,奔赴该队承接的宁连一级公路灌云新沂河大桥中间主干墩位灌注桩施工工地。与此同时,向工地集结的还有萧县工区及304钻机、302钻机等近百号人员。
上世纪90年代是煤田地质行业最艰难的时期,煤田地质勘探立项减少、投资压缩,江苏局三队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队上的大方向是“江南江北两条腿走路”:“江北一条腿”——以安徽萧县为基地,主要围绕煤田地质勘探主业开展工作,“江南一条腿”——以常州为基地,主要开展地质延伸业(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工程及相关工业项目)开拓新市场。1992年上半年,常州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相关人员已陆续从徐州方向转移到常州基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队伍。1992年9月初,时任队长刘延哲先后在萧县工区、常州基地召开了队务会议,通报了工程情况。新沂河大桥是当年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宁连一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全长2024.74米,宽24.5米,是当年江苏省最长、规模最大的公路桥。
新沂河大桥桩基工程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桩径大(1.5米)、桩身长(45米),大桥下部需施工292根灌注桩,三队负责施工中段80根;二是地表水浅,流沙、砾层厚达17米多;三是施工条件差,技术要求高,风险比较大。
“我们要解放思想迈大步,敢接敢做大项目,撬开新市场,要正确处理好风险与机会、风险与效益的关系,要抓住机会管控风险,打入桩基市场!我们虽然没有做过桩基工程,但有与地球打交道的相关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做过大口径水井,更有一支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凿井队伍。做好这个项目,就会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江南’这条腿就迈开了健康的一步!”在动员大会上,刘延哲如是说。
大会对工程任务同步进行了部署,在人员方面,落实成立五个大组,分别为钻孔组、灌注组、运输组、钢筋笼制作组、现场综合保障组。各组组长、副组长均由机关各科室负责人担任,现场负责人为张海峰。为确保队伍的战斗力,三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到兄弟单位桩基施工项目现场观摩,组织骨干力量学习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标准,掌握重点环节、重要参数,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抓紧落实施工设备,采购一台12吨吊车、一台当时最先进的反循环潜水钻、两台(套)砼搅拌设备等,改装、试验老千米钻机,确保施工装备能力。
月余,新沂河大桥施工现场几十部钻塔已高高竖起。钻塔上的红旗迎风飘扬,随着开工鞭炮声响起,在隆隆的机器声中,钻头开始转动——开钻了!
首次独立实施灌注桩工程,大家边施工边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时任队长刘延哲、副队长李佑炎等亲临现场指挥施工,三台桩机、两台老千米钻机分别由张瑞祥与李明坤负责,张银诚负责新装备潜水钻。张瑞祥负责的钻机率先启动,8点开钻,20点终孔,冲孔、测孔深、提钻、下钢筋笼、下导管,21点准时开始灌注,一切按方案正常进行。在灌注到一半时,发生了堵管。刘延哲及时召开现场分析会,分析了堵管的各方面原因,决定马上提出钢筋笼并进行扫孔。事实证明了此决定的正确性——天不亮,现场已扫孔到位。由于思想上重视且方法得当,直到80根桩全部完成,再也没有出现此类事故。
现场监理验收后表示:这支队伍能干!
至1993年5月17日,三队在新沂河大桥工地顺利施工72根桥桩,经检测均合格。通过该项目的施工,三队凝聚了“沂河大桥精神”,创造了信誉,也打开了通往桩基市场的大门,承揽了常州同济桥灌注桩施工任务。
1993年6月,新沂河大桥工程结束后,项目部发扬“沂河大桥精神”,破除“等、靠、要、怕”的思想,连续作战,直接奔赴常州开始同济桥灌注桩施工。该项目是常州市重点工程之一,施工时间紧,地下情况复杂,之前的施工单位在这里施工一根桩就用了近一个月时间。三队仅用了3天的筹备时间就进入工地施工,经过3个月的拼搏,至当年9月,39根孔深50多米、直径1.2米的灌注桩顺利竣工,在常州创造了“同济桥速度”。
不等不靠,敢闯敢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三队就开启了不断转型突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在拓展大地质的同时,如今又形成了“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大展身手,让我们这些虽然退休但仍关心关注单位发展的老三队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