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完成地质灾害重点调查点数298个、面积218平方千米,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在河南省方城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成果论证会上,说起项目取得的成果,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张古彬介绍。
河南省方城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是2021年度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由河南省地质研究院负责实施,目的是进一步摸清方城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防灾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建团队 摸清底数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县,再加上矿山开采、山丘地带削坡建房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摸清地质灾害隐患底数意义重大。
“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相比,此次调查突出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理念。”张古彬介绍。
为此,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全面加强人力、资金、技术保障,专门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包括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9人、注册测绘师1人,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野外调查阶段是整个项目最重要的一部分。”项目负责人牛然介绍说。根据工作安排,2022年2月,春节假期后刚复工,项目组成员就立即投入野外调查工作,他们爬坡下沟、跨河翻山,确保拿到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项目团队专门定制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移动端,统一调查标准,大幅度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缺失、错误等问题。
经过4个多月的连续奋战,项目团队共完成调查线路128条、调查点849个、面积2542.77平方千米,涉及17个乡(镇、办事处),形成了1∶50000和1∶10000野外调查地形图,实现了方城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摸底排查全覆盖,为下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详实数据基础。
技术创新 优化方案
“精准查明地质灾害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技术创新是关键。”张古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向项目团队强调。
在制订项目技术方案时,项目团队明确提出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等为主要手段,加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激光雷达测量、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创建及提取地质灾害要素、孕灾背景要素、划分斜坡单元,结合收集到的高分二号遥感影像14景,为开展地面调查、实施地面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项目团队在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为主、多源数据结合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中,根据影像特征确定灾害类型,基于历史灾害隐患点和影像特征变化信息,共解译出7处疑似地质灾害点。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采用了遥感地理信息提取技术,用以提取解译地质灾害点的坡度、起伏度、地质构造、植被覆盖等信息,为野外调查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
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完成了工程地质钻探孔10个、槽探6个、样品测试151件等,查明方城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3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5处,为当地政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评价 精准预防
为更好发挥成果作用,项目团队围绕方城县全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开展了大量工作。项目组采用统计模型方法,重点调查区以斜坡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一般调查区以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对方城县全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动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是方城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重要数据基础,为该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社会公益性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项目最重要的目的是科学指导当地政府和群众提前发现、科学避让灾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在完成预定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加强对群众房前屋后的检查,告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指导当地村民开展灾害自治或降险处理培训,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
2023年1月10日,该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成果将为方城县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决策依据。”专家组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