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过客儿子”,孩子眼中来去匆匆的“陌生爸爸”,同事眼中不辞辛苦的“拼命三郎”,领导眼中勇挑重担的得力干将,这就是90后“海洋地质郎”张昊。他不怕苦、不言累,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次获得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一队“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6年10月19日,一队日照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成立,随着不久后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加盟,一支实力雄厚的先进海洋技术团队带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云帆直上,探索出了“科研带动、由浅入深”的海洋地质产业发展模式。很快,这支生机勃勃的海洋地质勘查青年团队,成为该队新时期海洋科考、勘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2017年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张昊,请缨成为其中的一员。
尽管张昊已经过7年的地质专业学习,进入院士工作站伊始,面对复杂的海洋勘查任务,他依旧束手无策。他勤学肯钻,在大家的关怀帮助下,快速掌握了基础软件成图、RTK测量、无人机航测、单波束测深、侧扫声呐等技术的应用,为最终专攻海洋项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海洋地质勘查工作相对于陆域地质工作,更为艰辛,也更加危险。第一次在海上作业,那种辛苦和劳累给了张昊重重一击。大海好像故意跟他们作对,船体在海浪影响下摇晃得厉害,很多人出现了晕船的症状,张昊更是呕吐不止,但他丝毫不敢放松,时刻盯着电脑看数据是否正常,坚持记录各项信息,到了晚上,在惊涛骇浪的拍打下继续整理当天的地质资料。“第一次参加海洋地质项目,我记忆犹新,我们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天,下船时我瘦了4斤,但是我成功‘闯关’,克服了船上作业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恐惧,适应了海上作业。”张昊说。
2017—2023年,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团队完成各类海洋项目合同总价款近千万元,实现了拓展和延伸海洋地质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些成果的取得饱含着他们的汗水和泪水。
“日照市砂质海岸冲淤演化机制调查研究”项目实施时,一队海洋地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人员少、任务繁重等问题。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张昊带头跑在前面,出海调查、采样、编写报告,哪样难他挑战哪样,哪样累他干哪样。
从野外调查到实验分析再到图件绘制,最后完成报告编制,200多个日夜,张昊平均每天工作近11个小时,最终该项目获得专家评审组高度赞扬与评价。同事都说:“张昊成长很快,有韧性、有干劲、有真才实学。”
几年间,张昊作为独立项目负责人编写了《日照市砂质海岸冲淤演化机制调查研究》《日照市海岸带沙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等20余项海洋地质报告,逐渐成长为海洋地质勘探领域的“弄潮儿”。
2020年,张昊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担任省地勘项目“日照市桃花岛及周边海域综合地质调查”的项目负责人。项目涉及专业领域较广,涵盖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项地质、地热地质、旅游地质及海洋地质等多个方面的海洋调查研究工作。
这个项目给张昊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钻机上岛。出海时风平浪静,准备搬运钻机作业时狂风大作,找不到合适的抛锚点,他们就蹚着海水将仪器扛在肩上运上船。海上仪器配件较多,需要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最要命的是近5吨重的钻机搬运,海岛上的木栈道承受不住压力极易被压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只能临时性拆除必经之路上的木栈道,完工后再一点一点恢复。
“回到住的地方,扒开鞋,脚底磨出了水泡!”张昊说。
“带项目如同带兵打仗,遇事不能慌,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张昊谨记领导教导,与项目组人员尽揽壮阔海洋,调查面积150平方千米,获得各类样品300余件,绘制图册及附图100余幅,编制成果报告及专项报告15万余字,最终圆满完成项目,获得了省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交出了92分优秀级的满意答卷,同时依托该项目发表论文3篇,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了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和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开拓创新,一直是张昊的行动格言。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他将继续用一串串坚守的脚印,为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