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凌晨4时8分,在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产房中,伴随着洪亮的啼哭声,一名男婴诞生。产房外,亲人们翘首以待,可是,唯独少了父亲的身影。
男婴的父亲刘雷,此时远在山西省乡宁县谭坪地勘项目,已经连续完成了15个钻孔的技术指导、岩芯鉴定及资料整理工作。山西项目的扫尾工作还未结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煤层气项目又将上马,时间紧、任务重,筹备工作必须马上展开。为了煤田地质事业,刘雷推迟了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决定即刻奔赴内蒙古项目。
电话里,妻子向他细致地描述着儿子的模样,那一头,他的眼泪早已打湿衣襟。
“当家的,给孩子取个名字吧!”妻子郑重地说道。
“这半年多都是在山西、内蒙古两地跑,就叫刘西蒙吧,让孩子的名字不断提醒我,欠你、欠这个家的太多……等这个项目结束我立马回来!”
…………
我的同事中,不少人有地理印记鲜明的名字:豫皖、沈阳、鲁湘、山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致力于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三队人”。
走进安徽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接触一个个可爱的三队人,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我深受鼓舞,备受感动。
三队人常说“把活干好”。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安徽省技能大赛获奖者周化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三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野外钻探生产第一线,带领项目职工转战祖国各地。数十年来,周化忠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岳父去世,他未能送老人最后一程;父亲住院手术,他未能守在床前尽孝;儿女上大学,他抽不出时间前去送行;妻子突发腰椎间盘突出,一人在家疼到不能下床,他强忍泪水打电话请亲戚帮忙……“把活干好”,再普通不过的一句口头禅,却是周化忠对家人的平安保证、对单位的郑重承诺、对煤田地质事业的铮铮誓言。几十年如一日,周化忠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无怨无悔地献给了祖国的煤田地质事业。
三队人总是把责任扛在肩上。三队优秀项目经理韩振就是这样。2021年,韩振在河北邢台实施葛泉注浆项目,项目井场和生活区均处于沙河河道内。7月,河北多日暴雨,发生洪灾,邢台市沙河上游朱庄水库开闸泄洪。韩振及时安排项目职工撤离到安全区,独自一人坚守在施工现场,管理好钻机设备、物资财产。他时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主动担当、负重逆行,把所有责任都扛在肩上、放在心上,却唯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洪灾过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邢台市多次实行静态管理,物资供应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韩振仍带领项目职工坚守在生产一线,工作之余,他们在生活区开荒种植蔬菜,养起家禽,苦中作乐,让项目一线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队人已把奉献作为一种习惯。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三队90后青年干部代表潘政国,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大学毕业后,潘政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来到三队,成为一名地质员。钻探工作需常年奔波在野外,工作又脏又累,生活枯燥单调,他却坚持了下来。为了尽快掌握钻探技术,他白天埋头苦干,夜里挑灯苦学。从专业理论到钻机操作、泥浆调制工艺、钻进工艺全套流程,他一点点钻,一项项练,逐步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骨干。参加工作以来,潘政国每年有300多天的时间在野外,和家人的团聚时间少之又少。十年间,他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可他陪伴最多的是钻机和钻塔。一次,上一年级的大儿子写作业,内容是用“希望”造句,儿子写道:“我多么希望爸爸能够回家带我玩!”
这是三队人的故事,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告别温暖家庭,头顶烈日、脚踏寒露,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响亮的口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煤田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他们质朴勤劳、无私无畏,却又时时刻刻诠释着“三光荣”“四特别”地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