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总局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3月25—31日,总局第二期“青马工程”红色教育集中培训在革命圣地延安顺利举办,来自总局所属单位的20名优秀青年骨干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沉浸式”红色教育集中培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
本次培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带领全体学员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提升精神素养、凝聚奋进力量,在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中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焕发新的时代荣光,以实际行动迎接总局七十华诞。
3月25日上午,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红色教育集中培训在延安拉开帷幕。总局团委书记翟方明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他指出总局第一期“青马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成果,强调第二期“青马工程”将进一步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团结引领学员们以青春之我、进取之我、奋斗之我为总局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挺膺担当,并对本期“青马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做思想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二是练强内功、笃行不怠,立足工作岗位锤炼过硬本领;三是凝心聚力、善作善成,努力做好总局青年工作。随后,翟方明为第一期“青马工程”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向第二期“青马工程”培训班授予班旗。
本次红色教育集中培训邀请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研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延安考察讲话精神”“中共七大”“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刘志丹的初心”等主题,为学员们全面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延安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引导青年干部深刻领悟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杨家岭、枣园、鲁艺革命旧址,从刘志丹烈士陵园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保安革命旧址,从南泥湾大生产、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安事变纪念馆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学员们现场聆听了讲解,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创业之艰难,参观了中央大礼堂,理解了“中共七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一间间窑洞旧址、一张张老旧照片、一个个生动故事都在诉说着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奋斗的艰苦岁月,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为了激发青年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员们在宝塔山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用实际行动回顾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坚定的声音恪守入党承诺,纷纷表示要铭记光辉历史,秉承先烈遗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用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总局,回报社会。
学员们还专程前往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追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足迹,感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大家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生活时住过的窑洞,带领村民建的沼气池、打的水井,办的村史馆、铁业社等,感受了青年习近平如何一步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梁家河生产建设,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基层、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员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参与团队凝聚力训练、激情学唱陕北红色革命歌曲、刘志丹故事会、“一把锄头一把枪 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观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等实践活动,仿佛回到了那个革命战争年代,感受到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领悟了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的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一定不能丢。大家表示,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总局搭建的广阔舞台上,团结奋斗,再立新功。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学员们不仅重温了延安革命历史,感悟了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洗礼。培训期间,每名学员结合所见、所学、所思分享了学习感悟,并围绕“延安精神如何为总局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如何融入科技创新”“延安精神如何与岗位建功相结合”等主题开展了交流和研讨,创新建立了联学共建、业务协同的长效交流机制。大家纷纷表示,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弘扬革命精神,讲好党的故事,用奋斗的青春来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成为理论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工作作风优良的青年人才骨干,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推动煤炭、化工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