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3/6/202306225505407e0ed24ef49dba7f1e72f87565.jpg
“冲”云破雾 厚积薄发 中煤地质报第2784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3-06/22/012467.html

“冲”云破雾 厚积薄发

——记邯郸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冲

2023-6-22 作者 陈少帅 张君铭 王 旭

近日,邯郸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2023年邯郸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总局水文局副总工程师,水文局三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冲名列其中。李冲是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信念坚定、推动实现科技强企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领航者。他曾获得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创新个人奖”、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总局“五一劳动奖章”、邯郸市“青年五四奖章”、水文局“十大科技贡献者”等诸多荣誉,并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被聘为“河北省安全生产专家”“水文局一级首席专家”。

恪守初心 坚定信念

投身地质科技事业

李冲经常跟身边的人说:“咱们青年人,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选择了高尚。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冲带头冲在地质生产一线,行走于山野、河流、沙漠,开展实地勘查和技术探索。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从一名地质员逐渐成长为技术过硬、勇于担当、能力突出、能谋善断的领导者。

李冲2019年担任水文局三队队长以来,带领技术人员转战晋、冀、鲁、豫、黔及内蒙古等省区,瞄准行业科技前沿,克服项目多重技术难关,为单位取得了多项“从0到1”的成就。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发布标准1项,出版著作1部,获得专利授权16项,发表论文15篇,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40余项。在多年奋战中,虽然角色不断变换,但他“地质报国”“科技报国”的信心和勇气未变,始终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当代水文地质人的使命和担当。

立足基层 扎根一线

千米井下建功立业

李冲立足基层、扎根矿山,针对峰峰矿区深部煤层开采高压水害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从突水机理、突水水源、突水通道及安全评价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参与研究引进并推广了区域治理技术(保水采煤)在深部矿井水害防治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奥灰水害由被动治理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取得了《奥灰水害“七位一体”防治体系构建与实施》《峰峰矿区深部矿井奥灰水害防治一体化关键技术》等10余项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应用该技术体系,三队助力峰峰矿区实现了梧桐庄矿、辛安矿、九龙矿、羊东矿5个工作面的安全带压开采,累计安全产出煤量336.62万吨,为企业安全、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冲云破雾 攻关核心技术

推动科技强企兴企

2019年,水文局三队成立了“李冲创新工作室”,聚焦行业前沿,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强企兴企。

在煤矿水害防治领域,李冲带领团队攻克了构造极复杂区精细探查技术、浅埋深薄层灰岩含水层地面超前精细探查治理技术、煤矿地面靶向封堵保水技术、大水垂比地面水平孔施工及注浆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其中,“深部煤层底板奥灰水保水探查与治理技术”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形成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保水采煤技术体系,实现了高强度采煤条件下煤层顶、底板含水层结构的保护,有效遏制了煤田开发过程中奥灰突水事故引起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三队在该领域累计完成大型工程项目27项,钻探工程量60多万米,解放煤炭资源量600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实现矿井年减排水量数千万吨以上,有效保护了矿区岩溶水系统和生态环境,为邯郸峰峰矿区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李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带领科技人员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打造形成了喀斯特地区酸性废水污染精细化勘察技术、关闭煤矿酸性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多项标志性技术,完成了贵州凯里青杠林龙洞泉、万利青冈坳等水污染治理应用示范工程。当地的老乡们再次喝上了清澈的河水,激动地送来“情系百姓替民解困 精准扶贫为民排忧”的锦旗。三队将工程成果经验分享至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尽显央企担当,担负起“地质报国”使命。

李冲带领科技人员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力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施工的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被江苏省评定为优良工程,经过修复,长江沿线又添新绿,还山以本色,让青龙山更“青”。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是李冲始终恪守的人生格言。未来,他将继续坚守科研一线,用青春和奉献书写地质人的精彩人生。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总局一局集团物测公司首次实现UE3与节点设备井炮震源联合采集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