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老地质工作者,他对地质工作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我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
1989年夏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一行11名毕业生带着憧憬、希望来到了坐落在郑州西郊的化工物探大队。我们很快就被分配到了各个野外分队,开始了艰辛而快乐的地质生活。
一切从野外历练开始。我随着分队辗转于内蒙古、广东、河南的崇山峻岭、荒芜山区,陪伴我们最多的是解放汽车、行李包、水壶、草帽。那时的物探大队是化工系统内唯一用物探方法找矿的队伍。计划经济下,我们这个300多人的队伍,安稳地过了几年光景,我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助理工程师。
随后的几年,伴随着改革的大潮,地质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计划内项目锐减,事业拨款逐年递减,上级开始拨转产费,引导队伍“走出去”,单位领导带领职工在摸索中走向市场,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了金钢砂厂等。
1997年,为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原化工部三家驻郑单位重组,成立了化工部河南地质勘查院,我也从野外回到了总工办,负责管理地质资料。那时地质资料管理全部是手工账薄、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资料利用率同现在无法相比。地质报告是铅字排版、油墨印刷,手工清绘晒图,一份地质报告的汇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许多人员配合才能完成。单位重组后,为适应改革发展,要优化组合、精简机构,机关人员大幅削减,我虽然留下了,但也第一次意识到了“铁饭碗”的危机。
2000年,我们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单位从郊区搬迁到了郑州市,生活、出行方便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职工们欢欣鼓舞。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下岗潮”——河南院正在经历着改革的“阵痛”。这时我已经是一名工程师了,虽然恋恋不舍,但还是离开了我热爱的地质资料管理岗位,下岗了……
“铁饭碗”丢了,而此时河南院已经“走出去”的工程勘察、基础施工等实体却开始了快速发展。我被逼向了市场。几年的公路监理生涯,让我变得自强、进取、居安思危。通过努力,我拿到了道路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
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河南院从初期艰难的谋生阶段迈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抓住地勘主业不放松,大力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和多种经营,盘活资产,院里急需专业人员,很多人回来了……我也回到了阔别4年的地质资料管理岗位。现在的地质资料管理已形成了网络式体系,原始的“人工检索”已被“计算机检索”替代,地质报告也变成电子排版、数字出图,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2017年,中化河南地质勘查院更名为中化河南地质局。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地质高级工程师了,我的工作就是让地勘人的工作成果“从一张纸变成一份财宝,从一份图变为一份惠及河南局管理的财富”。每当走进资料室,看到密集架上排列整齐的地质报告,看到布满墙面的荣誉奖状,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我对地质工作最朴实的爱。
也许无数地质工作者终其一生都是平凡普通的,但他们对地质事业的执着从未改变。我爱自己为之奋斗的工作,我爱自己坚守的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我的初心故事,也是无数地质人的经历。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在沧海桑田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地质人辛勤奉献、砥砺前行,镌刻了地质事业新的里程碑。正是千千万万个坚守着地质初心的人,一起奋斗过、努力过,才成就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今天的辉煌。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70周年,祝愿总局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续写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