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3/10/pc202310168b94e9e4c2a3403db89cd9ee250f94e4.jpg
奋楫中流勇当先 中煤地质报第2816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3-10/16/013224.html

奋楫中流勇当先

—— 记山东局一队先进科技工作者孔凡杜

2023-10-16 作者 甘 芬

孔凡杜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16年一线技术工作的艰苦磨练培养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他在水工环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地质服务、绿色矿山建设、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方面成绩突出,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一队一线地质队员中的佼佼者。

“去历练”

2007年刚参加工作,孔凡杜就请缨到最艰苦的一线去历练。从广阔无垠的蒙古大草原到黄沙漫天的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从昏暗幽闭的矿井到蜿蜒崎岖的丘陵,从尘土飞扬的工地到泥泞不堪的田间,都是他努力学习的课堂。经过多年磨砺,孔凡杜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业务过硬的技术骨干,先后担任过21个调查、勘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各类地质报告78篇,参与编制各类地质报告80余篇。

2016年,孔凡杜担任省地勘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由于项目为单位新接触的领域,无相关经验可借鉴,于是他带领项目组成员白天跑野外,晚上熬夜攻关各项技术难题,学习掌握了不同地理信息数据的转换、基于溶质运移的地下水数学建模、多层次地理信息融合等技术,研究探索了基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项目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成果质量得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被评为“优秀”等级。

“我能撑”

一队2019年开展的兰陵县乡村振兴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要求年底前完成所有野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野外住宿条件简陋,有时候工作忙起来,吃饭更是饥一顿饱一顿。孔凡杜带领项目组成员没白天没黑夜地连轴工作,因抵抗力下降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同事让他去住院,他说“我能撑”。

“当时有4台钻机同时施工,钻孔间最大距离达24千米,工作量非常大。”同事陈华飞说,“当时孔凡杜发高烧,烧得有点迷糊,我们硬是把他送进了附近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不给项目组成员增加过多的工作量,孔凡杜顶着高烧,躺在病床上一边通过电话协调管理施工相关工作,一边指导项目组成员整理室内资料。大家劝他先休息,他却说,“我是项目负责人,不能拉大家后腿。”最终,项目组成员不懈努力,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野外验收前,完成了要求的全部工作,野外验收评分95分,等级为“优秀”。

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野外施工后就要提交项目成果报告,但报告编制与部门其他项目时间冲突,项目组不但不能增加人手,反被其他项目部抽调了几人,导致人手严重不足。出院不久的孔凡杜又挑起大梁承担报告编制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成果报告,他把单位一个空办公室作为临时住所,同事开玩笑说他不敢回家。“我确实不敢回家,家人知道我刚出院,在家肯定不让我工作。”他说道。

“早出晚归”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孔凡杜是个好同志,但在他心里,自认为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爸爸。“我以为忙完这个项目就能去照顾爸爸,可是他没有撑到……”2020年,他的父亲病重住院,由于项目进入攻坚阶段,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肩负重任,未能在病床前尽孝,只是在父亲临终前见了最后一面,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9年,孔凡杜全家随单位搬往青岛,由于他在野外工作繁忙,买房、装修、搬家、孩子入学等事务全部交给了妻子。孔凡杜长年在外,就算是回到单位也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最早学会的成语就是“早出晚归”。

多年来,孔凡杜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发表科技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中,有1项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项被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1项获得山东局科学进步二等奖。他连续4年被一队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20年分别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专家库专家和山东省绿色矿山建设专家库专家。

凭着对煤田地质事业的满腔热情,孔凡杜把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默默无闻却始终如一。他把崇高信念扎扎实实付之于为地质事业奋斗的实践中,在工作岗位上书写着地质人的使命担当。

上一条:总局水文局到雄安新区调研
下一条:善打硬仗的“铁血机长”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