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4/1/20240108e6235f7e64744ae29e38ed8064a3801f.jpg
天山下的地矿青春 中煤地质报第2840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4-01/08/013806.html

天山下的地矿青春

2024-1-8 作者 朱宏明

有一群年轻人,舍小家为大家,走进大西北,在新疆这片神秘辽阔的土地上,以双手攀爬高耸陡峭的山崖绝壁,用双脚丈量连绵起伏的广阔草原,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力量。他们就是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三六地质队新疆和静县7个多金属矿探矿权勘查项目部的地质队员们。

本次找矿工作是重庆一三六队扭转过去对煤勘项目过度依赖、技术力量单一等劣势,逐步改革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勘查任务工期紧、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项目部的地质队员们克服气候、环境、海拔等因素的多重挑战,迅速成长为既熟悉业务又善于创新突破、敢于担当作为的骨干力量。

整装出发

“滴滴滴……滴滴滴……”早上7点,哈尔哈达铜矿勘探项目部的闹钟准时响起。

“驻地离工区比较远,今天的早餐以耐饿的包子和面条为主。”后勤组的同志早早地就开始张罗。

“对讲机、卫星电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采样袋、干粮、水……大家互相提醒,不能搞漏!”这是技术负责人赵运新每天出发前都要重复若干次的话。

野兽出没

整理好行装,作完工作梳理和安全技术交底,项目组一行人迎着朝阳出发了。没走几步,露水、雪水就打湿了鞋袜。这时候,有经验的队员想出了把塑料袋包裹在脚上防水的办法,以防再次被打湿的“尴尬”。野外工作时常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地质队员想出的“妙招”屡见奇效。

新疆项目的工作区多是无人区,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与熊的第一次邂逅,令队员们印象深刻。

有一天下午,项目组刚刚完成采样工作,就下起了雨夹雪,原本明亮的天空骤然阴暗起来,大家迅速往山下撤离。

“熊!有三头,两大一小!”待到走近时,有队员突然低呼。队员们抬眼望去,吓出一身冷汗。

这时候,日常开展的预防野生动物伤害安全教育培训知识派上了用场。大家一边深呼吸保持冷静,一边观察评估周边环境,然后相互小声提醒着,缓慢后退躲进了附近的山沟。直到回到驻地,队员们摸着自己湿透的后背,仍然心有余悸。

每次想起这段历险记,哈尔哈达铜矿勘查项目负责人王平眼里总是蕴着光。他说:“除去艰苦的工作环境,这里也有我深深喜爱的东西。比如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数不清的牦牛和绵羊,甜得不得了的西瓜,还有我同甘共苦的兄弟们。”

遇水搭桥

249号航磁异常调查区位于巩乃斯镇班禅沟内,进山道路须经过河谷。由于勘查工作正好赶上暴雨期,季节性洪流冲毁了道路,近20米宽的河道将项目组地质人员挡在了工作区外。

他们试图穿越丛林,绕远从另一条道路进入,但4公里的丛林道路需要走4个多小时,太费时间。他们又尝试直接渡河,发现水深已近腰部,队员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根本站不稳,而且水温极低,危险性极大。

队员们经过调查发现,河道部分区域仅有十多米宽,且中间有巨石,适合搭建人行便桥,但是林场对木材管控严格,整个巩乃斯镇都无法获取造桥木材。几经波折,队员们在当地村支书的帮助下,找到其他替代材料,最终齐心协力完成了渡河便桥的搭设。

逢山开路

“我们真的是一天爬一座泰山啊!”249号航磁异常区铁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负责人陈明明说。

249号航磁异常调查区属于深切割高山,从下车到目的地一路上山,要经过林地、灌木、草地、冰碛、冰川等多种地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同时也意味着爬升难度巨大。单程上山8—9公里,垂直高差1100米,最陡坡度达到50°—60°,就算对常年在野外作业的地质人员来说,这也是不小的挑战。

尽管如此,大家咬紧牙关加油干,一天总能坚持完成二十多个点的调查进度。

攀绝壁、爬陡坡、蹚冰河……新疆找矿项目不寻常的点点滴滴,仅仅是地质队员常年野外工作的缩影。新疆和静县探矿权勘查项目部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将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奉献青春,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勇往直前,继续书写重庆一三六队“地质报国”的无上荣光。

上一条:总局37项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表彰
下一条: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