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4/1/pc2024011599fada5e185e4ede80abfe182e56801f.jpg
不曾忘记的功勋 中煤地质报第2842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4-01/15/013872.html

不曾忘记的功勋

——记世纪老人陆远昭的风雨地质人生(一)

2024-1-15 作者 靳非芬 (山西省煤炭地质一一四院公司)

97岁的陆远昭是山西省地质勘查局的退休老干部,也是地勘行业披荆斩棘的排头兵,更是屡建功勋、初心不改的行业典范,在他的履历里,有着太多的业绩和光环。

1955年,陆远昭曾带队深入太行山,发现辛安泉岩溶水,解决了开发潞安煤矿的水源问题;51年前,为了完成周总理的指示,他曾率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一次大体检,并出具报告,详细阐明了云冈石窟毁损情况的调查结果,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数据支撑;他曾主持完成中外合资平朔露天煤矿、中罗合作白龙煤矿等大型勘探项目数十个,并带领队员开展科技攻关,在缺水的西山打出了丰富的地下水,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1988年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上,其论文“山西地洼构造与地下水富集规律”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获一致好评。

2023年8月,盛夏的龙城阳光热烈,绿茵葱茏,穿过煤炭设计院小区静谧的甬道,在一个朴素的房间里,我有幸见到了心目中这个传奇人物。

这是一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他身材虽不高大却精神矍铄,一件白色T恤干净整洁,上面的动漫图案还透出几分顽皮。老人没有我想象中的佝偻孱弱,而是身姿挺拔,神采奕奕,看到我来了,很和蔼地笑着与我握手。我们的交谈没有太多寒暄,陆老跟着我的节奏很快就进入到正题。在这位老人缓慢的叙述中,老一辈地质人的行业故事和不平凡的风雨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投身地质 终身结缘

陆远昭出生于1926年的冬天,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族人为他起名远昭,寓意吉星高照。他是陆家第一个男孩,从小便受到了很多的关爱,不但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姐姐们对他也是呵护有加。在那样的年代,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人相扶相携,关心照顾,家庭温馨备至,其乐融融。

也许是上天眷顾,陆远昭自幼聪慧过人,一心求学,但是条件有限,作为男丁,他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不得不早早开始下地劳作。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常常是书不离身、词不离口。靠着寒窗自读,他16岁考入耀祥中学,并且一跳三级,一年时间便学完初中三年课程,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被当地乡亲誉为学习的榜样。毕业后,由于表现突出,陆远昭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人才紧缺,他刻苦补习,一举考入中南矿业学院,从此与地质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上大学时的陆远昭胸怀壮志,发愤图强,刻苦攻读专业。当时国家还在承受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学校的房子都被敌人炸坏了,于是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建校。没有地方睡觉,就一群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教室不够,就见缝插针,哪里有地方就到哪里上课。大家都很用功,白天的课程结束了,晚上到塘里洗个澡回来继续在路灯下看书。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同学们都没有怨言,心无旁骛,一心求学。

尤其是上专业课,有些专业知识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琢磨,陆远昭就反复画剖面图,立体图、投影几何,学了两年多,才掌握了理论知识,知道了地球形成的过程,地层的沉积变迁、岩性变化特征,懂得了地下水的形成和变化,山川的发展变化。

陆远昭的家在石林山下,资江源头,从小喜欢爬山钻洞戏水。后来,随着地质知识的不断积累,他更加热爱山水,也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54年秋天,年轻的陆远昭结束了大学生涯,被分配到一一四勘查院(原山西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第二大队)工作。组织的分配就是命令,陆远昭没有一丝犹豫,南燕北飞,拎着一只袋子独自从湖南前往山西报到,袋子里装着他全部家当。

湖南到山西路途迢迢,那时交通不便利,又遇长江发大水,京广铁路被阻,他只好先坐火车到上海,再转道山西,中途多次转车,疲惫不堪,多处打听终于搭上了前往驻地的货车,顺利到达院部报到,从此成了一名地质队员。

从就业到退休,陆远昭用双脚踏遍了三晋大地,几十年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下钻机、跑野外,从普查到勘探,从钻机地质组到工区、队部,从野外到室内,从基层到管理层,栉风沐雨,兢兢业业,初心不改,不但成为三晋闻名遐迩的“水龙王”,也成为地质行业当之无愧的权威。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山谷里的思念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