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博士吗?博士毕业还做这么苦的工作啊?”望着三伏天烈日下正在挖污泥的李秀青,租用车辆的司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同志是博士。
“不像吗,谁说博士就不能吃苦了?”李秀青微笑着回答。此时的她正带领几名女同志在野外挖取污泥样本,开展有关环境污染的修复研究。
李秀青博士带领的这支“娘子军”成立于2018年3月,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号召,在山东省率先成立的第一家山水林田湖草事业部——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生态修复技术中心。6年来,中心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19人,其中12名是女同志。她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巾帼担当。
党建引领 政治过硬
是她们的坚强底色
2019年3月,中心承接了滨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采样调查项目,5个人在40天内需要完成44个地块的布点采样方案编制任务。
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当时有不少同行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项目开展当天,临时党支部的牌匾就醒目地挂在项目部办公室。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中心坚持党建引领,为项目开展加装“红色引擎”。她们提出,“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在很短时间内克服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等困难,现场测量、数据汇总双线作战,40天的工期中,通宵连轴转累计15天,从一开始的“不太懂”,转变为最后5个方案全部一次性通过市级、省级、国家级验收的水平,达到全省前列,打赢了这场硬仗。她们创出了“项目一线党旗红”党建模式,在山东煤田地质系统党建工作与业务融合上树起了标杆。
艰苦奋斗 甘于奉献
是她们的鲜明品格
在山东省寿光市2023年第三次土壤普查现场,陈小雪、周嵩这对“姐妹花”正穿梭在淹没人头的玉米地里。大暑节气,酷热潮闷,玉米地里密不透风,蔬菜大棚像蒸笼似的,她们身穿长裤长褂,大大的口罩包着脸,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女同志。她们苦中作乐道:“早上的玉米叶上全都是水,我们进去后衣服全湿透了,但是这样才凉快呢。”
在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项目现场,刚毕业的95后女职工高菡、宋王芳,都举着绑着砍刀的杆子往林间前行。蒙阴县崇山峻岭、树林茂密,多的是刺槐、酸枣这类“刺头”,稍不留神就会在身上留下道道血痕。野外调查和取样,都是严格按照卫星图斑精确定位开展,每当遇到丛生的荆棘时只能用砍刀砍伐,砍刀成了每天外出必带的工具。对于她们来说,山上本没有路,她们来了,便有了路。那段时间,她们分秒必争,仅用12天就采集了577件样品,完成了一个月的工作量,成为取样数量最多、用时最短的单位。
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
是她们的价值追求
李秀青博士牵头的中心科研团队,周末、五一、国庆和工作日的晚上,经常坚守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研究从野外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从繁杂的测试数据中抽丝剥茧。同事们开玩笑说:“咱们单位最了解你工作进度的可能是门卫大爷。”中心的娘子军就是凭借着这股干劲、闯劲、钻劲,让生态修复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核心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5篇,15项专利获得授权。
在李秀青博士研发团队的带领下,2022年,中心牵头编写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预算标准,主持编制全省首个生态修复行业标准《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导则》,为全国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规范指导。在山东省打造“两山两湖”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工程期间,中心牵头开展2个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参与全部5个工程,先后3次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批示肯定。2021年,主持完成泰山山水工程方案优化,获批国家山水专项资金20亿元。
中心坚持加强人才引育工程,培育打造人才梯队,先后有8名女同志荣获山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能大赛银奖,全省矿山绿色生态修复(水质安全检验检测)职业技能竞赛金奖、银奖,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团队多次荣获省“巾帼文明岗”、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这个团队用过硬的综合素质、精湛的技术能力、勇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在地质报国征程中书写了属于她们的巾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