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地球生命从海洋走上陆地,从此开启了石炭纪陆地生物大爆发的新纪元。4亿年后的今天,人类会不会逐步从陆地走向太空,将文明的种子撒向宇宙深空呢?
今年6月4日7时38分,中国航天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蟾宫背面挖宝,这是人类的第一次。
15世纪开始,欧洲发起一系列远洋航海行动,找到了到达东方的海上路线,发现了美洲大陆,完成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说,这也是人类的第一次。
从航海到航天,探索世界和寻求新的空间,这是生命最本源的精神,也是人类最浪漫的勇敢,这似乎也是在探究一个哲学上永恒的话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几年前,孩子问我:“妈妈,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于是我在阳台上给他装了一个天文望远镜,带他一起跳进深深浅浅的陨石坑、游大大小小的月海。虽然始终没有看到嫦娥和玉兔,孩子却因此与月亮结缘,痴迷上深空宇宙。看着他给同伴讲太阳系的行星、木星上的大红斑时,小小的眼睛里散发着光芒,这或许就是探索的乐趣吧。
记得看诺兰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讲述面对尘土飞扬的地球末日,人类也曾在是种玉米还是去外太空之间艰难抉择,种玉米尚且可以勉强温饱,于太空中寻求新的家园,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
不可否认,在人类文明漫长的进化史中,理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保守和安稳是生物生存的本能,但这也恰恰可能成为我们的局限和桎梏。而在某些关键节点,我们大脑里感性的部分,如直觉、冲动等等,却可能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灯塔。
就像半个多世纪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虽然没有解决饥荒问题,但随之带来的数百项技术转化,如集成电路、CT仪等,影响了人类几十年。科技发展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技术爆炸带来的文明跃迁足以改变世界的轨迹。在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人类一次次孤注一掷的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看了满月,看了弦月,看了残月,孩子终于忍不住问我:“妈妈,为什么月亮永远只能看到这一面呢?”在我讲了一大堆公转、自转原理后,看他还是歪着懵懂的小脑袋,于是我给他找到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工作的视频和照片,告诉他嫦娥六号还搭载了4台国际合作载荷。
“全世界都在跟咱们一起找嫦娥,厉害不?”
孩子的眼睛里布满星辰,一颗关于古老传说、关于文化自信、关于哲学思考、关于宇宙深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带着“嫦娥”的标识,深深埋进了他小小的脑袋中,等着有一天破土而出,继而冲破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