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4/9/pc202409196d043ea390b348da87daf37ef8eb425d.jpg
银质奖章背后的故事 中煤地质报第2911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4-09/19/015526.html

银质奖章背后的故事

——记山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寻找大型水源地的历程

2024-9-19 作者 李卫斌

编者按:为深刻铭记新中国75年辉煌历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煤炭(田)化工地质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改革创新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本报从即日起刊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回顾流金岁月,畅想美好未来,传承宝贵精神,共话责任使命。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无数地质儿女与荒凉为伍、把山野当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找水、找矿,充当着“侦察兵”“先行军”。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解决工业原料铝锭长期依靠进口的问题,决定在山西河津禹门口一带兴建亚洲第一大铝业基地。山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担负起了为该基地寻找水源的使命。从1983年起,先后有300余名二水人,在荒无人烟的黄河滩上扎营安寨,进行了长达5年的勘查、钻探、抽水……

终于,他们在1988年初完成了这一光荣使命,找到了日供水量为18.7万立方米的特大型水源地。此水源地勘查报告,荣获国家银质奖章。背后,无数二水人付出了青春和艰辛。

奉献青春

进驻该地区的第一批二水人,是刚刚从河北地院等院校毕业的刘永贵、廉辉民、高奎行等8名青年学生。

面对地质勘查的空白区,他们首先进行的是大地测量、物探等工作。从来没有出过野外的“书生”们,每天背着仪器、扛着标尺出没在芦苇丛中,行走在沼泽地里,开始了自己的地质人生。当时的通信条件很差,测量、物探时,人与人之间好几百米的距离,只能靠喊联系,一天下来,不少人的嗓子都喊哑了。后来,他们在草丛较低能相互看见的地方,就使用特设的旗语;在高高的芦苇区,便将标杆高高举起保持联系。夏天,黄河滩如同巨大的烤炉,地表温度高达 48℃,闷热难当,一人一天要喝10多斤水。在河滩上行走,不少人脚底都烫起了水泡。冬天,河滩上毫无遮挡的寒风夹杂着沙砾打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如针扎般疼痛。大家调侃道,脸部接受了无数次的“酷刑”。白天在野外干10多个小时,晚上还要在烛光下整理资料。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好几年,他们终于弄清了该地区的岩层走向、地下水的埋深、去向、径流量。成果的背后,是大家的无私奉献,很多人失去了与心爱的人相处的美好时光。8名青年男女的婚期一推再推,有两名同志直到30岁才完婚。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黄河岸边这片炙热的土地。

群机会战

1986年初,根据“禹门口供水水源地勘查设计”,钻探施工按照步骤全面铺开。

不同型号的11台钻机,在茫茫的沙滩上高高竖起,隆隆的钻机声昼夜轰鸣,犹如激昂的交响乐,回响在黄河滩上空。

黄河滩没有路,行走艰难。钻机搬迁时,车辆行走在沙滩上,越加油,车轮下的沙坑就越深,钻工们用铁锹挖个斜坡,把机台板垫在下面,车才能一点一点往前挪。河道内的观测孔施工起来更是艰难,孔位周围是河水与淤泥沙,钻机进场时只好把设备拆成件,人抬肩扛,搬到孔位后再重新组装。在河道内施工,除了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外,还要面对黄河水随时暴涨的危险。记得17号观测孔刚开钻时,大家突然听到了咆哮的河水声,机长命令大家马上停钻,用钢丝绳把钻机、钻塔绑住,另一头拴在堤坝的地锚上,人员刚撤到岸上,迅猛的河水便奔流直下,幸亏撤离及时,不然就会造成机毁人亡。

150余人,经过近两年的大会战,终于按时完成了15眼大口径水井和51个观测孔。

抽水试验

1987年4月18日至9月20日,二水人进行了156天的群井抽水试验。

在北起禹门口、南至大石嘴、东到清涧三级阶地、西临黄河堤坝的10平方公里范围内,二水人对15眼水井同时进行抽水,在51个观测点同时进行水位观测。为获得准确、可靠的资料,保持统一行动,队成立了群孔抽水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管理办法及奖罚措施。

总指挥一副队长赵忠义用对讲机下达命令:“各井、各观测点注意,群孔抽水、观测倒计时开始——五、四、三、二、一!”15条水龙拔地而起,欢叫着一起汇入黄河水中。51条测绳在不同的观测点同时深入孔内,长达156天的观测与记录开始了。由于观测工作不能间断,30名抽水工和102名观测工昼夜吃住在孔口,活动范围仅限于高出地面2.5米、不到3平米的观测楼,每天下绳、收绳、读数、记录,重复48次。

在这里工作的地质队员中,有不少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十多对夫妻,为照顾职工生活,指挥部尽量将夫妻安排在同一观测点,还在相邻的观测楼之间平整了几块沙地,架起了排球网,因地制宜地开展“沙排运动”,给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

山西电视台记者到现场采访时,他们豪迈地说:“苦点没啥,一辈子能赶上这么大的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出点力,是我们的荣幸。”

上一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国资央企强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 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下一条:总局水文局一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