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入职福建省一九六地质大队以来,他扎根项目生产一线,主持完成各类财政专项地质勘查项目,其中独立完成并主编成果报告的就有10多项。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带领队伍竭尽全力开展业务攻坚,多次荣获“技术骨干”“先进工作者”“地质找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中层干部”等称号。
他就是福建省一九六大队高级工程师,地质勘查研究院院长杨树亮。
初生牛犊 勤学苦练
“2004年7月,我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福建,到单位刚放下行李,正好碰上外业组要去尤溪县开展矿产地质调查,我就跟着他们去了。”杨树亮兴奋地分享自己地质生涯的序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他看起来就是个斯文学生,没想到那么肯吃苦,总是主动要求加入条件艰苦的项目组。”带过杨树亮的前辈如是说。
入职的第一年,杨树亮先后到大田水井坑煤矿、尤溪肖坂官田金矿等矿区开展外业工作。炎炎夏日,闷热潮湿,杨树亮住在农民家中,一楼养牲口,二楼住人,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艰苦,每天一早乐呵呵地带着干粮上山“开路找矿”。傍晚,他伴着晚霞归来,匆匆吃过晚饭,便开始复盘一天的路线、成果、心得,并深入钻研不同区域、各种特征的岩石和各个时代的化石,图文并茂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都是他努力的痕迹。“这里会有矿体吗?这条路线会不会更快?”他总是有很多新发现、新点子、新疑惑,为此,前辈特意留出“晚间辅导”时间,为他答疑解惑。
曾经,一位老前辈拿着一张北团煤矿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对杨树亮说:“如果你能把这张图弄清楚,就能理顺福建大部分的煤层构造了!”这张图上的煤层构造十分复杂,是杨树亮在学校里从未接触过的。求知若渴的他仔细对照剖面,抽丝剥茧,熬了两个大夜才看明白。从此,他对福建省煤系构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理论只有融入实践才能得到升华,我要努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杨树亮暗自鼓劲,下定决心褪去“书生气”,染得“煤矿香”。
敢于挑战 锤炼提升
2005年,全国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福建省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矿产勘查。当时,一九六大队人手不足,杨树亮请缨承担罗坑矿区的立项工作。谈起当年,他笑着说:“项目来了就要有人干,我虽然年轻,但只要肯学就没什么难的。”谁立项谁负责,工作不到一年的杨树亮在野外带起了队伍。“他经常因为一条路线没跑完,到天黑都不回驻地,为了寻找一个标志性的化石,一敲就是一天,石头都变成了薄片。在他的影响下,整个项目组斗志昂扬,团结一心朝着目标奋进。”项目组成员吴泉儿回忆道。
初次承担立项工作的杨树亮信心满满,然而项目结果并不乐观,最终调查显示,他负责的这个区没有厚煤层。对此,他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老前辈察觉到了,纷纷开导他:“地质工作并不是单一的找矿,有时候没有成果也是一种成果。”可是杨树亮还是心有不甘,项目结束后仍坚持反复研究推断,直到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该区域没有大的煤层赋存,得出了确切的地质结论才罢休。
杨树亮在工作中逐渐养成了爱琢磨、肯钻研的优良作风,接下来的几年,他完成了福建省永安市甫弼矿区煤矿预查(续作两次)、连城县中坪矿区东南矿段锰多金属矿详查、尤溪县梅仙东门矿区白云岩矿地质普查等十几个项目,以及几十份储量核实报告、砂石土普查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等。
勇挑重担 恪尽职守
2012年,正值中央基金项目立项,此时杨树亮刚提任为地勘院副院长。从“技术员”到“管理者”,杨树亮依然带头冲在一线,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申报那一周,他几乎没回过家,办公室的灯都没有熄过。他一边和老同志研究立项依据,一边指导新人做好申报细节,并负责材料编制,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在杨树亮的带领下,地勘院按时申报了7个项目,获批4个,获批中央基金2600多万元。
之后的几年,杨树亮的足迹遍布省内外,他积极同地方多个部门对接,立足地勘单位公益属性,带领地勘院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开拓市场,承揽矿产调查、城市地质、矿产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土地复垦、矿山水患治理、地灾应急等领域项目。杨树亮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带领地勘院确定新坐标、踏上新征途。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热潮中,地勘院负责的将乐县解放桥矿区钨多金属矿勘查项目作为福建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示范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该项目有望提交一处中大型矿产地。
乐于奉献 甘为人梯
杨树亮走上管理岗位以来,一直思考着如何创新管理、带好队伍、培养接续人才,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地勘院新来的年轻人中有很多外省的,杨院长怕我们想家、孤单,节假日经常叫我们去他家吃饭,这让我们十分感动。”“工作中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也很有耐心,就连一些小问题都会亲自教我们,并鼓励我们多学习。”地勘院的小伙子们动容地说。
工作20年来,杨树亮始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充分利用“传帮带”模式,将自己对地质领域的认知理解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分享给年轻地质工作者,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升认识,突破瓶颈、加快成长,累计培养优秀技术骨干数十名,为单位管理岗位、技术岗位输送了大量人才,为福建省一九六大队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当初那个坐火车一路颠簸南下的小伙子,用青春和汗水给自己的地质梦想交出了满意答卷。未来,杨树亮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诠释地质人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