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4/10/pc202410102f8f6432efe54927bd1e513e7f16fd10.jpg
奔涌变幻的时代浪潮 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 中煤地质报第2915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4-10/10/015633.html

奔涌变幻的时代浪潮 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

2024-10-10 作者 张海霞 (青海局)

时间,是顶级的魔法师,用75个春华秋实,变出了一个民族从废墟中出发,一路生花的奇迹;又用一个似乎矛盾的“找矿·填坑”故事,标注了发展的印记。然而,还有很多东西是时间无法改变的,比如如磐的初心、不变的信仰、滚烫的使命,时间唯有默默见证、日日增辉。

这是一个几代地勘人的奋斗故事,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为不同的颜色欢呼骄傲,也为同一种颜色传承坚守。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使命召唤,不变的是地勘儿郎的殷殷报国情怀。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面对百业待兴的新中国,焦急地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声音,让地质工作者怎能坐得住!一大批怀揣“献身地质事业”理想的地质人,告别养育自己的家乡和爹娘,为祖国寻找宝藏。老一辈青海煤勘人,就在那个时候踏上了从白山黑水的北国边陲一路驶向青藏高原的绿皮火车,来到雪域高原寻找煤火之光。

初到青海的那30年,是无比艰辛的30年,也是内心富足的30年,为国家找好矿、找大矿的信念足以战胜一切困难。那时的新中国刚刚起步,大部分行业都处于探索发展期,更何况是艰苦的地勘行业。源于好奇,心怀敬重,我采访过很多退休的老前辈,听到过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他们说,初到高原的日子,是靠热血抵御严寒、激情搏杀苦难的,牛羊圈里安家,清水白菜果腹,但是只要想到地下那一团团煤火,心中就充满了力量。从西宁到4000多米海拔、1000多公里以外的施工地,有路的地方坐的是敞篷大卡车,一路打着哆嗦到工地,没路的地方租着牧民的牦牛进场,100多里的路要走十多天。

他们说,那时的西宁还很荒凉,康乐片区还是菜地,自然环境也很差,雨水少,风沙大,干燥缺氧,走路时总感觉喘不上来气。但是他们不后悔,当初来的时候是签了志愿书的,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支援“三线建设”,是光荣,再多的困难都能克服。

他们说,自己就像候鸟一样年年迁徙,却总是离家那么远。终日与孤独、寂寞做伴,待到收工时,害怕过马路,害怕人声嘈杂。头发更是长得像野人,孩子以为见到了“外星人”,吓得哇哇大哭。

他们说,也曾遭遇过没活儿可干的低谷期,地勘项目不足以支撑生存,就想其他办法活下去。再艰难,“家”不能散!一方面拓宽地质服务领域,打桩基、水井,开化验室,一方面开发多经产业,办工厂、拓市场、建商贸楼。最困难的时期,有的在天桥上当摄影师填补家用,有的兼职开出租车,不得已下岗的靠小本买卖维持生计。尽管跌跌撞撞,终是扛过了“寒冬”期。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相继完成了大通、热水、默勒、江仓等勘查任务,将处于原始状态下的青海煤炭地质事业推向了蓬勃发展的轨道。

老一辈青海煤勘人都对黑色无比着迷,因为那是煤炭的颜色。每当钻杆携着“乌金”从地底重见光明时,就是他们忘我的开心时刻。

新世纪以来,在使命的牵引下,青海煤勘人与一个叫木里的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4000多米的海拔也锻造了他们的精神高度。那是共和国高歌猛进的发展时期,他们曾经让这个“燃烧着石头”的地方享誉全国,提交大量焦煤储量,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用一组组宝贵的地质数据探明了祖国的“家底”。他们不辱使命、日夜兼程,哪怕狂风萧瑟、严寒煞人,仍然像战士一样坚持着!大雪拍打在脸上冰凉刺骨,泥浆喷射在身上,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让衣物瞬间被冻住,等到换班时脱下裤子,两条裤腿居然可以直直地立在地上,像雕塑一样坚定。正是在生存极限环境中一年又一年的坚守,他们在困难面前淬炼了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用源源不断的找矿成果为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强底气、提士气。

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的新期待,绿色发展呼唤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文明思想扎根大江南北。于是,又有了他们连续四年与时间赛跑,“种草复绿,恢复生态”的故事。如今“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辛困苦都化为木里高原湖泊深邃、河流蜿蜒、草甸优美的新生图景,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

从老一辈的“探宝尚黑”到新一代的“为绿歌狂”,与其说历史的重任巧合地落在了同一群人肩上,不如说在共和国前行的列车上,青海煤勘人从未掉队。不论是“大建设”时期捧出的一团团煤火,还是绿色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对生态的守护,不变的是赤子初心,是情怀与担当,是那一抹披在身上、刻在骨子里的“中国红”。

如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浪潮,青海煤勘人又踏上了去往“灵山”的路。纵然前路九九八十一难,也改变不了他们蹚过“流沙河”,翻越“火焰山”的决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青海煤勘人将继续用手中的GPS校准改革发展方向,用放大镜检视自身、规避风险,用地质锤一锤一锤朝着目标敲击,为更强盛的中国交上属于地勘人的答卷。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光热源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