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有这样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团队,职工平均年龄32岁,大部分是90后,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7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专注于水、土污染调查修复业务领域,在江西省内环保市场崭露头角,这就是天久生态环境修复中心。该中心2023年取得收入3700万元、在建项目超8000万元的好成绩,今年1—10月完成全年任务超80%,为推进生态文明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 凝聚干事创业奋进力量
该中心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将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中心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设立农用地安全利用党员先锋队和土壤地下水调查党员先锋队,累计守护鹰潭、抚州、赣州等地11万亩农田、44万人粮食安全。中心注重将项目负责人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发展成项目负责人,在今年承担实施的多个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集成项目中,由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组建工作专班,为项目高质量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心党支部连续两年荣获“全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成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一批“四强”党支部,职工盛诚被评为局“优秀共产党员”。
专注水土污染调查 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实力
该中心胸怀生态文明建设“国之大者”,深耕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领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产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实施效果获得各方认可与好评。“广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一期)—调查采样”项目凭借出色表现多次获得甲方表扬,在项目二期培训会上,项目负责人张传奇作为授课专家向二期作业单位参训人员现场授课。中心两次获评“宜春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优秀级从业单位”,在行业内打响了“天久”品牌。凭借高超的业务水平,中心中标多个县市区的“三普”和历史遗留固废污染源调查项目,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该中心申报实施了局科研项目“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在赣州、抚州、吉安等3市3县5区的623亩受污染农田开展早、中、晚稻种植试验。通过试验不同的低积累水稻品种、试剂组合,为各示范区所在地“量身定制”出多套经济、有效的轻量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自主研发出1种叶面阻隔材料、1种元素水溶肥料,“一种用于水稻叶面阻控材料的稀释装置”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中心今年向鹰潭市申报了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轻量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局党组书记饶清华国庆当日调研该中心抚北工业园区下游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项目(二期)时,饶有兴致地拿起这种叶面阻隔材料察看,仔细询问产品的作用机理,鼓励项目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不断培育地质新质生产力。
突出公益服务属性 支撑地方生态环境决策
该中心积极落实江西省地质局地质工作公益服务清单,与抚州市农业农村局、临川生态环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鹰潭、抚州、景德镇有关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生态修复技术支撑关系。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向鹰潭、景德镇、抚州及广西生态环境检测中心派驻技术人员4人进行技术支撑,先后为抚州市、鹰潭市立项申报入库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1.5亿元,累计实施各类环保项目超亿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江西地质智慧与力量。今年,中心联合江西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核地质大队、第十检测技术研究院等,牵头成立了鹰潭市生态环境科学学会,将在科研、对外合作、融合发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各单位学术与产业交流。
强化人才培养锻炼 打造专业优秀技术团队
该中心全面推行项目承包管理办法,使职工收入与项目质量、个人贡献紧密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抢干、大干、快干的良好工作氛围。中心将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成了研究生项目负责层、本科生项目骨干层、专科生外业辅助层相辅相成的人才搭配梯次,为各类项目高质量实施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专业知识培训、“师带徒”、岗位练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多名年轻技术骨干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其中,蒙智宇、曾建辉入选江西省生态环境专家库,并成为“三普”包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