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在人迹罕至的旷野之中,有这样一群探索者,默默奉献、无畏前行。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直面重重艰难险阻,风餐露宿于荒野,披荆斩棘于山岭,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河大地,一心只为探寻那珍贵无比的矿产资源。
我的父亲李大光,就是其中一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父亲常年奔波于野外,与我们团聚的时光显得尤为珍贵。他那沉甸甸的背包里,不仅装着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图纸、各式各样的岩石标本,更承载着他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父亲常常向我们提及,江西省安福县的大光山煤矿是他和团队早年勘探的重要成果,也会同我们讲起自己与“大光山”同名的趣事——
1966年,单位在安福县北华山地区找煤,地质科科长张英元带领他们几名地质队员去外围地区踏勘。进入山区,为了俯瞰全局,他们选择攀登区内最高峰。从地图上看,这块地区有山无名,张英元开玩笑说:“这座山又大又秃。”好几个同志都看着他笑着说:“就叫它‘大光山’吧。”接着大家“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后来,“大光山”这个名字真的写在了图纸上,“大光山”也就成了这座山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为了多找煤、找好煤,父亲和队员们每日早出晚归填地质图,不论是夏天的烈日骄阳,还是寒冬腊月的大雪纷飞,蓝色的工作服总会被汗水浸湿,干后形成的白色盐巴条纹会印出各种图案。带的水喝光了,他们就找山泉喝;肚子饿了,就拿出自带的馒头、榨菜就地充饥。为了一个地质构造,为了一个煤层露头,他们一身汗、一身水地爬山坡、穿山沟,定下一个个地质点,最后连成一条条地质界线,圈出了矿床范围,描绘现了大光山的灿烂前景。
1968年,大光山开始上钻机。钻探见到了厚煤层,埋藏很浅,大大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钻机由1台增至3台,钻探成果越来越好。那时,队员们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累。遇到钻机搬迁,全队职工头顶烈日一起上,抢时间、争速度;遇上大雨天没地方躲雨,一个个便成了落汤鸡……
1970年,在提交初勘报告后,大光山得到省里的重视,建设兵团就在大光山建井办矿,建了东风井和跃进井,以及电厂,修了公路,派生了许多工厂、商贸、邮电、学校,等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大光山煤矿沉睡了近三亿年,经历了很多人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绽放出光彩。父亲为大光山骄傲,我为父亲李大光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