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班长,上班了”。钻机交班人员在宿舍门口轻声呼唤着,怕吵醒了熟睡中的人。
“好。起床了,弟兄们。”听到声音的班长马新林秒醒,一挺身坐起来把灯打开。多年的钻探工作,让他练成了只要有一点动静就能快速醒来的功夫。他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23点30分。班上的人员都已醒来,窸窸窣窣地开始穿工作服。
“今晚降温了,大家穿厚点。”马新林摸了摸棉袄,在取暖器的烘烤下是暖和的,登山鞋也很干爽,干净的安全帽闪耀着橘黄色的光芒。穿戴整齐后,推开门,一股凛冽的寒气扑面而来。野外施工,冬天的夜晚寒气格外重,他把棉袄的拉链拉到脖颈处,带着人员向灯火通明的钻场走去。
23点45分,各个岗位的人员进入钻场开始交接班。
马新林沿着钻场转了一圈,发现机长还在泥浆池旁边观测消耗情况。泥浆液携带的井温在池面上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水蒸气,一根水管正汩汩地向蓄水池注水。
“井深557.00米,井内钻具组合为直径215.9毫米三牙轮镶齿钻头+直径178毫米钻梃+直径127毫米钻杆……钻盘回转有霸车现象,判断地层有裂隙,注意井内漏失。”晚班班长详细地向马新林交底钻进情况。
“塔形钻具组合,大钻压,低转速,地层节理发育,消耗明显……”马新林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钻探参数和钻进情况。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除了看原始班报上的记录数据,他还会用文字把当班的生产情况记录在本上,每口井施工结束后,都要对施工情况进行复盘,分析后形成总结材料,积累施工经验。
“鸿铭要注意观察泥浆消耗情况和泵压变化。小李做好钻时记录,捞好砂样。文忠一会儿上钻塔要慢一点,佩戴好安全带连接在防坠器上。天气冷,大家穿得厚,行动不便,一定要注意安全。”班前会上,马新林井井有条地安排着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又对副班长说:“佳辉先去操作钻机,注意控制钻压、平稳送钻,我去和机长看看泥浆,预防井漏。”
来到泥浆池旁,机长正在往搅拌罐里加入高滤失防渗漏材料。“机长,让我来吧,你歇一会儿。”马新林接过机长手中添加泥浆材料的勺子,舀起一勺粉状材料均匀倒进搅拌罐混合器的漏斗里。
机长退到一边说:“晚班发现消耗量增大,已经补充十来方防渗漏泥浆。现在如果控制住消耗量,制备好这一罐泥浆,顶到天亮应该没问题。”
“根据上个孔的情况,这个地层应该没有太大的裂隙,调整好泥浆黏度和比重,适当降低泵压和转速,减少孔内激动压力,起钻时向井内补充泥浆,保持井内液柱压力平衡,再钻进大概50多米就穿过裂隙带了。”马新林一边向搅拌罐添加泥浆材料,一边和机长交谈。
“嗯,熟悉地层,措施得当,心中有底,很不错!”灯光下,机长微笑着说,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在钻机刚干了三年的年轻人。
马新林刚来钻机时,机长曾问过他:“一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选择钻探这一行?”马新林说:“小时候就知道父亲是一名地质工人,一年也见不着父亲几面,每次见面就会缠着父亲问钻机的事情。从父亲口中,我知道有一群豪迈刚毅、坦荡豁达的地勘人,常年辗转征战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和戈壁荒漠,他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经历着风霜雨雪,在无边的天空下风餐露宿,为祖国探寻矿产资源。那时我就一心向往着这种‘诗和远方’的勘探工作。后来高考时,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地质大学。母亲刚开始不同意我的选择,说这个行业太苦,顾不了家。父亲就对母亲说,这个行业是苦一点,但是锻炼人,地质勘探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光荣的事业,特别是钻探工程需要补充大量知识结构更为丰富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钻探水平,实现精准找矿。在父亲的支持下,我最终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现在赶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好发挥专业技术作用,为国家探寻更多的大矿好矿! ”
听到马新林的话,机长心里一热,那种地勘人身上特有的、代代相传的血脉印记,让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同样是追随着父亲的足迹投身地质勘探工作。
马新林在工作中表现很出色,身上那股敢打苦仗硬仗的精神和善于学习思考的钻劲,使他在业务技术方面快速成长,不到三年时间就提为班长。
“都是您指导有方,我这点东西还都是跟您学的。”马新林谦虚地说,打断了机长的思绪。
“你就别谦虚了,你在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实操第一名的成绩和总结出的‘三高泥浆堵大漏’的理论,在业内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机长赞许地说道,然后用手试了试泥浆,“这罐泥浆可以了,咱们到机台上去看看钻进情况。”
马新林也摸了摸泥浆液,泥浆的密度在1.1—1.2克/立方厘米之间、黏度在22—25秒之间,是处理细小裂隙地层的常用性能指标。
机台上钻机的声音低沉有力,转盘不时发出“咔吧咔吧”的霸车声,钻进还算平稳,方钻杆余尺不到1米。钻塔上灯光摇曳,上面的风很大。
“机长,现在钻进基本正常,您回宿舍休息吧。”
“没事,我不着急回去,等一会儿你们加钻杆时我再看看情况”。
马新林知道劝不了机长,每当钻机生产稍有异常,机长都会守在现场,直到生产完全恢复正常才会回宿舍休息。
该加钻杆了,马新林换下副班长,缓缓提升钻具,平稳回转划眼,井内一切顺利。他示意塔架工、井口工就位,泥浆工关闭泥浆泵后,他旋开方钻杆。在液柱压力的作用下泥浆飞溅,井口工不顾湿滑的浆液,迅速上前与塔架工、泥浆工协同一致,摘开方钻杆、井内补浆、吊挂钻杆、连接搓扣、开泵回转,整个加钻杆过程一气呵成。
看着这一班人干净利落的动作,机长知道这与马新林平时的用心思考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由于机台上机器声大,马新林根据井口作业内容设计了一套简明的钻探手语,操作人员、井口、塔上各岗位在协同作业时,只需一个手势便知要做什么。现在全钻机都在用这个方法,既解决了以往各岗位间扯着嗓门喊都听不清的情况,还增加了彼此的默契度。
加完钻杆,大家围到电暖器前取暖。机长看到大家的手被冻得通红,裤脚和鞋子上也沾满了泥浆。这些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能在这个相对艰苦的野外环境里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大家辛苦了,天这么冷,先烤烤手!”机长真诚地关心着这些年轻工人。
“机长,咱们的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高,是时候提出钻探设备更新迭代的建议了。通过装配模块化、数字化钻机,可以提高设备智能化程度,降低作业强度,改善作业条件,提高钻探效率。”马新林满怀热情地说,他一直关注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装备建设方面的信息。
“是的,就像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一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咱们这一代人也要把‘智能钻探’变为现实。”
“还有现在这些设备都比较笨重,搬迁困难,环境扰动大,应该把钻探设备设计得更精密一些,实现绿色钻探。”
“那时,拥有智能化钻探设备,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地质钻探技术支撑,咱们也可以穿着干净的工装,用电子仪器轻松操作钻探设备。”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憧憬着未来的钻探场景。
冬天的夜空,星光闪耀着清辉,与钻场的灯光遥相呼应, 钻场的气温很冷,但是大家的心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