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南极考察40周年。曾经参与三次南极考察、目前世界找到南极陨石最多的科学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接受中新社专访,讲述了南极“陨石猎人队”的故事。以下内容为本报编辑据采访视频所整理。
“因为南极考察在内陆考察中属于最高的一个等级,我觉得南极考察队相当于一个部队里面的特种部队。”琚宜太说,“我们的队员郑鸣说,你在南极格罗夫山每走的一步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
琚宜太的办公室里有一块来自东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的石头,他说:“我们叫它风凌石,其实是5亿年的变质花岗岩,它上面的小窟窿小洞都是风雪吹出来的,这是我曾经干了7年南极考察工作的一个见证。”
中国1998年启动格罗夫山考察,琚宜太1999年第一次去了格罗夫山,当时的任务是做冰盖进退,研究古气候变化。2000年元旦前后,他下冰缝去采样,在坐着摩托车返回的过程中,用余光看见了一块石头,觉得石头有点异样,就停下摩托车,下去捡起来,发现是一块陨石。
陨石是星星的碎片,或者小行星带行星的碎片。除了星空探测从月球上采回的样品以外,陨石是研究宇宙的唯一载体,它对于理解宇宙的形成、太阳系的演化、地球早期的演化是非常有帮助的。“陨石猎人队”去南极之前,中国找到并可以做研究的陨石可能不超过100块。
第三次格罗夫山考察的时候,琚宜太接到了寻找100块陨石的任务。“那是一个天文数字,我又是那种好胜的性格,就觉得咱们来南极,又号称‘陨石猎人队’,好歹得找到三位数的陨石。”琚宜太说。
“实事求是地说,在刚开始回收南极陨石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具备专业背景。碎石段几乎99.9%的石头是地球上的石头。它埋在雪里面,把它弄出来,需要像农民刨地一样,把一个雪坑刨开,甚至把石头翻开。我印象中至少15天以上,我们才找了41块陨石,当时很焦虑。”琚宜太回忆道。
有一天晚上,队员李金雁很晚都没回来。琚宜太认为,他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机械师,不可能晚上不回来,后来就开车到处找他。李金雁回忆道:“找了两圈都没找着我,其实我就在那坡上呢。那天我找了200多块陨石,但是琚宜太也生气了,批评我无组织无纪律,说好了大家到点就得回来的,在这里人的生命是危险的。我说,我就看着这儿一块陨石、那儿一块陨石,看着看着,就把时间给忘了。”晚上开会的时候,琚宜太给它命名为“李家坡”,决定在这里再找一天。结果那天几个人在那里找到900多块陨石。
在天气好的时候,队员们工作强度非常大,通常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休息时间非常少。
第19次南极考察的时候,因为只有5个人,按照极端野外的野外规范,应该两个人一组结组行动,但是那一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琚宜太决定每个人跑一条线路。
队员缪秉魁是做陨石学研究的,所以他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没有人走过的路。其间他掉进大概60厘米宽的冰缝,后来自己爬上来,到了相对安全的区域。“缪秉魁临出发去南极的时候,他太太带着孩子,跟我说,我们家小缪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能安全把他带回来。这对我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琚宜太说。
琚宜太感慨道:“征服自然,我从不说这句话。征服这个词就意味着人类式的傲慢,在那种充满风险的地方,能够安全返回,应该是上天的一种眷顾。”
作为队长,琚宜太给了自己一些“特权”,会去一些相对危险的地方。最终,他找到了2941块陨石,目前仍保持着找到陨石最多的纪录。
以前陨石研究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学科,后来因为有了很多的样品,就形成了一种公开申请(研究)机制,这是格罗夫山出现了大量科学成果的原因。
琚宜太说:“一个地区,谁填出了图,才能体现这个国家在这个地方的存在。因此,胡健民老师带着我们做了格罗夫山地区的1∶500000地质图。”
南极的所有资源是一种冻结状态,但实际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一些评估研究,比如,南极有丰富的煤矿,但是因为南极表面上有平均2400米的冰盖,所以实际评估非常有难度。“南极有很多上天馈赠我们的礼物,是天然的实验场,能采到样品,虽然艰苦、辛苦,但这就是我们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乐趣所在。”琚宜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