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对于 80 后的我而言,过年,是童年记忆里最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无尽的欢乐与温暖。时光飞逝,如今我已步入中年,可那些关于过年的回忆,依旧鲜活如初,每每想起,心中便涌起阵阵暖流。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整个家属院就像被施了魔法,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腊八那天,母亲会早早起床,精心熬制腊八粥。各种谷物在锅里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香气,那香甜软糯的味道,至今仍在舌尖萦绕。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的日子。母亲会准备好麦芽糖,说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我和妹妹站在一旁,直勾勾地盯着那色泽诱人的麦芽糖,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等母亲祭拜完,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塞进嘴里,黏黏的糖块将牙齿粘在一起,两人相视一笑,露出满是糖渍的牙齿。
除夕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一大早,母亲就带着我和妹妹贴春联。我站在梯子上,妹妹在下面递春联、抹糨糊,那鲜艳的红色,瞬间让家里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贴完春联,我们会在院子里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我耳朵嗡嗡响,可我还是兴奋得又蹦又跳。
年夜饭则是这场团圆盛宴的核心。厨房里,炉灶上的锅碗瓢盆奏响了欢快的交响曲。母亲在厨房里忙碌了一整天,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一桌子,有金黄酥脆的炸丸子、香气扑鼻的红烧鱼、白白胖胖的饺子。大家围坐在餐桌旁,长辈会给我们压岁钱。接过红包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小心翼翼地将红包塞进兜里,盘算着用这些钱买心仪已久的小人书和零食。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年过年,我依然会和父母一起准备年夜饭,给孩子讲我小时候过年的故事,看着他那兴奋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年韵流转,岁月变迁。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过年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线上拜年、云聚会等新兴形式,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能实时互动。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始终未曾改变。
中国年的味道,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亲情与文化的传承。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刻,被悄然唤醒,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