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自然资源局的感谢信。信中诚挚感谢二队对若羌县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同时高度赞扬了原路恒、赵一帆、白泽昕这三名柔性援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精神风貌。
若羌县位于新疆巴州西部,是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尔金山脉的重要枢纽。境内地势复杂多变,高山与盆地相伴,雪山与戈壁交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更是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的宝藏之地。为进一步加大若羌县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力度,努力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积极投身当地的发展浪潮之中。
做好对口援疆工作,人才支援是重中之重。此次柔性援疆工作,既是二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河北省关于对口援疆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强区域协作、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重要实践,体现了二队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方面的责任担当。
2024年9月20日,二队收到若羌县自然资源局发来的关于柔性引进矿山领域专家“小组团”的函件。队党委高度重视地质援疆工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安排行程,积极回应若羌县的召唤。三名柔性援疆人员带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踏上前往若羌的征程,开启了跨越三千公里的双向奔赴之旅。
戈壁滩,山遥路远,天地苍茫,这是若羌给援疆人员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为期三个月的援疆工作中,原路恒与若羌县自然资源局的同志们深入交流探讨,结合河北的管理办法共同完善工作方式。他联合当地环保局,深入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巡查3次,完成了石英岩矿、玉石矿、砂石料矿等27家企业的年度储量核查工作,为若羌矿山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进理念。“初来若羌,我便感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差异,还怕不适应,但在县自然资源局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原路恒说,“艰苦的环境对我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挑战,但也激发了我更强的责任感,为了在工作期间做出实打实的成绩,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脚步行遍千山水,实地知晓万象形。只有深入边远地区实地调查,才能确保数据的精准与可靠。从飞沙走石的戈壁到巍峨耸立的雪山,从一望无垠的高速路到能源涌动的光伏海,三个月的迎朝送晚,赵一帆走遍了若羌全域。“卫片拍摄比较烦琐,很多地方车都开不过去,需要徒步前往。”赵一帆回忆说,“我记得最难的时候是在前往依吞布拉克的高速路上,海拔将近4000米,我们从休息区下高速,山路结冰,车辆无法到达,我们走了一天才完成那次拍摄。”面对严峻的工作任务和不容拖延的时间压力,尽管高原反应让赵一帆感到头晕目眩,但是他仍坚持完成了土地变更调查的取证工作。地质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深入一线,用最真实的数据为若羌土地核查和资源开发贡献力量。
若羌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容易让人感到疲劳和不适,在高原地区工作还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有一次去矿区检查,融化的冰雪使河水变得湍急,为了节省绕路的时间,三人便试着开车过去,到了河中央却陷住了。危急时刻,三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白泽昕回忆说:“当时车辆一直下陷,河水已经漫进车里,我们在等待救援时也积极自救,尝试调整车身姿态,最终成功脱险。”虽然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但不惧艰险、坚守职责已然成为二队队员的精神内核。纵使山路蜿蜒、信号全无、寒风刺骨,白泽昕仍在一次次矿山巡查执法中配合执法大队雷霆出击,查处多起违法盗采矿山资源案件,为矿山资源保护拉起坚实防线。
柔性援疆的同志们肩负重任奔赴若羌,带去的不仅是个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传递着新技术和新理念。他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技术交流,都成为河北、新疆两地合作的生动注脚。
援疆之路,是使命,是担当。这次跨越三千公里的援疆行动,注定是一段砥砺奋进、使命担当的征程,见证着河北局二队人的责任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