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5/2/202502178292df2d5dcc4bdb8cdbedc5baac9a6a.jpg
创新 “小天地” 汇聚“大能量” 中煤地质报第2949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5-02/17/016413.html

创新 “小天地” 汇聚“大能量”

——记总局中化局刘军省创新工作室

2025-2-17 作者 王晓青

近日,总局公布了2022—2024年度示范型职工创新工作室名单,中化局刘军省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刘军省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以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职工为主体,由中化局地研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矿山采动损害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刘军省担任负责人。刘军省曾获第二十四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第十五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第七届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是技术“实力派”。

“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鼓励。我将竭尽所能,致力于科技攻关,为生态环境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听闻获得总局表彰,刘军省说道。“我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保持拼搏奋进的精神,再创工作室成果新高地。”

技术成果“孵化器”

“我们把生产工作任务中遇到的难题全部列入工作室进行讨论、研究、解决,认真建立相关记录,按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室工作……”刘军省介绍。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秉承“挖掘创新原动力,引领团队专业化”理念,依托“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紧紧围绕化工矿山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矿区地质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水土保持、固废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促进成果转化、资源聚合、力量叠加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1项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工作室成员在鄂西地区进行磷资源开发与总磷污染关系研究野外调查

工作室首次开展了长江经济带磷资源开发与总磷污染关系研究,创新探索磷石膏综合利用新技术,聚焦“硫铁矿酸性废水”典型化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面及点系统研究,建立硫铁矿山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方法进行渣土熟化试验,形成不同类型废弃渣土的熟化方案,研究不同类型废弃渣土的“材料-生物-水肥”耦合调控技术,初步建立高寒高海拔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土壤重构技术方案和技术体系,为青藏高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工作室获得国家级成果(含专利)12项,省部级、总局级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发行团体标准1部;6名成员获得省部级荣誉。

人才培养“蓄水池”

工作室坚持“当下学”与“长久立”相结合,持续做好工作室建设“后半篇文章”,总结提炼有效做法和有益探索并加以固化,挖掘创新潜能,推广创新经验,坚持以价值创造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场实际,实现创新创效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工作室以“授业解惑,传承技能”为引导,通过理论培训+技能培训的方式,定期邀请行业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成员按需求、分批次进行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由骨干人才牵头,在制定详细培训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师带徒”方式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切实把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确保人才有序接替,经验方法有效延续。为提升整体技能水平,工作室成员以课题立项、研讨、实施、总结、推广为指导路线,严格排定计划,确保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工作,依托重点项目持续打造团队核心竞争力,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岗位技能人才,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员工参与竞赛、提升本领、成才建功,为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打开发展“大格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工作室建立之初就将创新方向明确到提升经营效能上、聚焦到经济运行上,通过技术创新,着力探索一条以高质量创新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工作室自主完成创新课题经费近1070万元,完成创效额5100万元,利润500余万元。创新成果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服务社会和地方政府,为全国政协、北京市政协、宜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提案和建议。

“我在创新工作室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不仅打开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也激发了创新灵感。在这里,我们一起深入研究探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这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有信心!”工作室成员感慨道。

因专注创新而生,为发展赋能而建。未来,刘军省创新工作室将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引领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造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让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创新的“大舞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争当行业建设创新创效“排头兵”,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力量。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基层动态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