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gital.zmdxw.com/Img/2021/3/pc2021030376b369baf536428ebd85727ce2ffeb9b.jpg
回家的路 中煤地质报第2553期
http://mobile.zmdxw.com/content/2021-03/04/006787.html

回家的路

2021-3-3 作者 左 晔 (陕煤地质一八五公司)

汽车在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上飞快地行驶着,不到40分钟,就到了爷爷奶奶家的门口。真的好快啊!

记得小时候,这条回家的路是一条烂土路。路面坑坑洼洼的,一刮风,尘土漫天飞扬,眼睛都睁不开,一身的尘土;遇上下雨、下雪天就更惨了,道路泥泞不堪,人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泥潭里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弄得一身泥,走上一遭,就像泥猴一样,狼狈不堪。

这条路,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是路,那是人和驴车、骡车长年累月踩踏出来的小径。

那时候,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主要靠步行,只有在农闲时才赶着驴车或骡车出门。汽车就更不敢奢望了,那时候一个礼拜才放一趟班车,人们也舍不得花那个钱,除非有要紧事,才坐班车。

这条土路承载了我年少时的很多回忆。有时是和妈妈去外公家,有时是去乡镇上赶集,有时是和妈妈去县城看爸爸。除了去县城是坐班车,其他时候,都是和妈妈步行。

我记得,那时候每次去外公家都要和妈妈穿过一片又一片的农田,一排又一排的树林,但好像总也望不到头。一路上,我总是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到,妈妈就一次次地说,“不远了,再走几步就到了”,可每次还要走很远。一路上,就这样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有时候我实在走不动了,妈妈就背着我走,偶尔遇到赶车的老乡,也会捎我们一段路。那时候去趟外公家,四五十里的路,差不多要走上小半天。

而每次去县城看爸爸,早早地就要在路边等班车,不管风吹雨淋还是天寒地冻。印象最深的是天冷的时候,为了取暖,妈妈会找来一些柴草,在路边点一个小火堆,蹲在地上,一边烤火,一边等车。

等车难,坐车也难!有时候紧赶慢赶,还是误了车。有时候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好不容易车来了,但人坐满了,车也就不停了。望着运去的汽车,我们只能打道回府。有时车偶尔停下了,但因为人多,妈妈怕我被磕着碰着,也不敢和别人硬挤,最后也只能选择回家。那时候我常常想:要是有一辆很大很大的汽车,能坐下所有的人,不用挤,该多好啊!

后来,这条土路铺上了石子,比以前的土路好点,至少刮风下雨时,不再尘土飞扬、泥泞不堪了,但依旧颠簸。

那时候我和妈妈已经进城生活了,这条路走得少了,每年只有寒暑假的时候回老家一趟,不过坐车还是很紧张。尤其是年底,回家的人多,票很难买到,回一次家很不容易。记得有一年腊月,早上五点多,天还没亮,我们一家就大包小裹地往汽车站赶,害怕错过班车。榆林的冬天很冷,气温有时甚至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路上行人稀少,路灯下我们一家人长长的影子显得孤单又落寞。我冻得把手缩在袖子里,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刮过一样疼。紧赶慢赶,到了车站,班车上早已挤满了人,我们只好见缝插针。有一次人特别多,我只能坐在班车的引擎盖子上,还有人挤压着我,等我到站下车的时候,双腿酸麻,站都站不起来。那时候回一趟老家,真是不容易啊!

后来,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路面平坦了许多,班车也一天一趟了,回家方便了许多。如今,这条路终于变成了柏油马路,平坦又宽阔,我们开车不到一小时就到家了。

一条普普通通的回家路,历经40多年的变迁,由当初的烂土路到现在的二级公路。一条平坦通途路,方便了回家的人们,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更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上一条:饺 子
下一条:光热源
分享到

© 2018 中煤地质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