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人童年的记忆会被深深镌刻在脑海里,一生难忘。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喜欢回想往事。
记得儿时的安徽局三队,周边环境还保持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模样,让人感到很亲切。
古朴厚重的老城墙下,小河是那么清澈,在河里嬉戏、游泳、摸鱼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事。一座用粗铁管做成围栏的石桥横跨小河南北,承担着三队与市区的联系。据老一辈人说,这座桥是驻扎在宿城北关的一个骑兵部队修建的,现在已无从考证。
拾桥过河向北走约50米便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口西南旁有一口老井,三队偶尔停水时,职工家属便从此井取水应急。紧邻老井西南侧就是一片方塘,池塘岸边杨柳依依,池中水波荡漾,煞是好看。
沿十字路口向西走,不远便到了三队的“大门口”。“大门口”有着三队人太多的记忆,因为它不仅是三队人从东院和西院出门汇聚的地方,还是那时少有的文化活动场所。儿时的我每次听说要在这里放电影,都会激动得吃不下饭,天没黑就早早地扛着板凳去划区域、占位子。第二天,我们这群孩子还会活灵活现地模仿电影中的台词与场景,玩起打仗游戏。
大门口的东侧向北是三队的东院,西侧向北就是西院。东院是大楼家属区,西院是大院家属区。大楼区从南到北是一座座青砖青瓦的两层小楼,大院区则是一片片红砖红瓦的平房。我生活在大院区,对大院的感情特别深厚。
那时的三队有学校、幼儿园、医务所、木工房、代销店、豆腐坊、冰棒房、篮球场、洗澡堂、煤场,就像一个五脏齐全的小社会。一切都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在运转。人们的日子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都很质朴。
如今,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三队也随着国家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经过两淮宿州新城的开发与建设,三队周边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街道、热闹繁华的街市和奇幻闪烁的霓虹灯。宿州新城也成了宿州市北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宿州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
三队西院低矮的平房,以及东院破旧的二层小楼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亭榭楼台、绿树成荫、水系环绕的现代化小区。人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开上了汽车,手拿5G手机,可随时远距离视频通话。这些,我们儿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成为现实。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往事越千年。我想,如果天上的仙女看到宿州北关和三队的变化,一定会发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