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合在白银平川红会一矿水文评价报告编制期间现场踏勘
对于王玉合而言,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是他地质初心的起点和延续。曾经,他翻山跨河摸爬滚打在地质一线,将青春的汗水播洒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如今,他初心不变笃行不怠钻研专业技术,为解决地质找矿难题不断探寻新路径。他用16年工作生涯践行着“勤恳做事、踏实做人”的人生理念。入选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库、获得局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不仅见证了他的努力,也让他坚定了面向未来继续奋斗的信心。
勤以为常 学无止境
2009年,王玉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启了地质工作生涯。初出茅庐的他,意识到自身实践经验匮乏,便主动要求到艰苦的项目一线历练,泾川高平普详查、灵台独店普详查、宁县付家山详查等10余个煤炭勘查项目成了他的“练兵场”。
初次接触水工环地质填图,王玉合跟着师傅学习如何观察记录,最难的填图路线他抢着跑。填图间隙,大家都在小憩,他却拿着记录本问东问西,及时请教并做好笔记。最难的是守钻期间,部分钻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钻孔缩径、塌孔、埋钻事故频发,漏孔与涌水交替出现,在这样的钻孔内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让还是新人的王玉合感到“压力山大”。他白天学钻孔扩孔、抽水试验、流量测井、套管加工,晚上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难题,与钻井工人一起研究软弱破碎地层位置和涌水漏孔部位,回到驻地继续整理技术资料、绘制成果图,往往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在灵台独店勘查区普查至勘探项目实施期间,王玉合同时承担了近400个钻孔、6万余条钻探测量数据的录入工作。他抱着技多不压身的态度,摸索建立了一套能够实现原始数据格式批量转换的模板表格。“这套表格非常实用,现在还是我的得力助手呢!”他自豪地说。
长期野外一线锻炼让王玉合积累了丰富的水工环技术经验,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里,他一步步被打磨成技术骨干。
担当为本 实干为要
“干地质的,只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受得住打磨,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能。”从业以来,王玉合时刻以这句话勉励自己。
2017年,甘肃局煤勘院首次承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项目,王玉合担任定西市安定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四个乡镇的全域调查,总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怎样有条不紊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是王玉合面临的一道难题。经过一番摸索,他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法,以收集的航测影像和DEM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将四个乡镇的上百幅影像从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图面识别、解译、定位,再去现场进行核查验证,做到调查有的放矢。同时利用扫面式调查来查缺补漏,大幅缩短了调查时间。可就是这样,工期还是太紧张,只能一天当成三天来用,饿了吃干粮配白水,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5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身高185厘米的他瘦得只剩下130多斤。最终,王玉合带领项目组,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砥砺前行 永不止步
2019年,王玉合被提拔为水文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工作环境和平台更大了,肩膀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为更快适应新角色,不善言辞的他鼓起勇气和大家聊天谈心,细心观察团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积极分享日常工作经验和心得,努力与大家打成一片。
“专业技术能力强,善于啃‘硬骨头’,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是倾力帮助、耐心指导。”这是同事对王玉合的评价。他深知团队力量的发挥取决于整体水平,所以从不藏私,在年轻技术人员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年轻技术人员缺乏矿山水工环专项勘查与评价类报告编制经验,王玉合就利用闲暇时间一个一个地教,遇到难点问题,他还会手把手地示范指导。“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问。”他这样对年轻人说。在他的耐心帮助下,多名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回首岁月更替,王玉合对地质事业的坚守一如既往。他用实际行动于细微处见执着,在平凡中显光华,以俯身躬行重实干的精神,在新时代煤田地勘事业新篇章上奋力写下属于自己的一抹亮色。